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文言虚词教学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7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课题的产生第8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第8-12页
  一、灌输记忆的虚词教学第8-9页
  二、立足虚词本身特点来的虚词教学第9-10页
  三、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行虚词教学第10页
  四、系统总结、比较归类第10-11页
  五、对语法学虚词理论的质疑第11-12页
 第三节 问题反思第12-14页
  一、问题现象第12页
  二、原因反思第12-14页
 第四节、本论文的理论基础、创新点和意义第14-17页
  一、理论基础:非构思写作学第14-15页
  二、研究意义及其创新点第15-17页
第一章:语言表达的清晰性逻辑性需要虚词第17-32页
 第一节 虚词的表达类型和与功能研究第18-26页
  一、思维关系的表达需要虚词第18-20页
  二、思维关系与虚词的转化生成第20-24页
  三、语气和节奏的表达需要虚词第24-26页
 第二节 虚词的诞生探源:虚词的意义的转化和生成第26-32页
  一、思维关系虚词的转化生成第26-29页
  二、语气口吻虚词的转化生成第29-32页
第二章 虚词形式:虚词的认识、阅读、理解规律研究第32-46页
 第一节 “句”概念的界定第32-34页
  一、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句第32-33页
  二、什么是“句”?第33-34页
 第二节、同一个虚词用在较为固定的位置第34-42页
  一、句首虚词的性质功能意义研究第34-36页
  二、句中虚词的性质功能意义第36-41页
  三、句末虚词的性质功能意义——语态、口吻、语气的感性或理性的标志第41-42页
 第三节、同一个虚词用在不同的位置第42-46页
  一、上古汉语“而”、“以”、“则”三个虚词的研究第42-44页
  二、用在句首和句中虚词的宏观研究第44-46页
第三章 “非构思写作学视野下”中学语文虚词教学实践探索第46-52页
 第一节 虚词思维学原理操作模型的建立第46-47页
  (一) 讲述虚词的意义转化和生成第46-47页
  (二) 位置规律:虚词的运用原理第47页
  (三) 利用虚词表示的思维关系梳理文章结构第47页
  (四) 总结虚词意义和用法第47页
 第二节 语文教学中的虚词教学第47-52页
结语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致谢第58-60页
附录第6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学语文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实践--以议论文体为例
下一篇: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音乐鉴赏教学实践研究--以成都市武侯区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