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非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功能及意义 | 第9-20页 |
第一节: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一、文章学、文体学中“非文学作品”的分类 | 第10-14页 |
二、阅读学中“非文学作品”的分类 | 第14-16页 |
第二节:非文学作品的功能和意义:隐含在其中的科学之美、思维之美、文化性 | 第16-18页 |
第三节: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一章 :什么是“非文学作品” | 第20-34页 |
第一节:文章学、文体学与非文学作品的概念内涵 | 第20-23页 |
第二节:阅读学与非文学作品的概念内涵 | 第23-24页 |
第三节:边缘作品与非文学作品的概念内涵 | 第24-27页 |
第四节:语文“非文学作品”的概念内涵界定 | 第27-34页 |
一、语文非文学“作品” | 第27-29页 |
二、概念与内涵界定 | 第29-34页 |
第二章 :语文非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现状及反思 | 第34-42页 |
第一节:文言文、散文、应用文中非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 第34-38页 |
一、文言文教学研究与应用 | 第34-35页 |
二、散文教学研究与应用 | 第35-36页 |
三、应用文教学研究与应用 | 第36-38页 |
四、科技文教学研究与应用 | 第38页 |
第三节:非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构思性阅读及批判 | 第38-42页 |
第三章 :非构思写作学理论、默会性思想与非文学作品阅读 | 第42-58页 |
第一节:“非构思写作学理论”概述 | 第42-46页 |
第二节:波兰尼默会性思想概述 | 第46-50页 |
第三节:非构思理论与默会性思想 | 第50-54页 |
第四节:非构思理论与中学语文非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 第54-58页 |
一、非文学作品的非构思性 | 第54-56页 |
二、非构思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非构思阅读的理论阐释与操作模型 | 第58-72页 |
第一节:理论模型的来源 | 第58-60页 |
第二节: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阅读、写作的基本原理 | 第60-65页 |
一、阅读(写作)的知行递变原理 | 第61-62页 |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 | 第62-63页 |
三、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 | 第63-65页 |
第三节:“言·情思·美”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三M四S”阅读模型) | 第65-69页 |
一、在赋形思维统摄下通过重复与对比进行整体默会感知 | 第65-66页 |
二、运用思维操作模型赏析作品情思美 | 第66-67页 |
三、联系作品与生活,产生“拓展美” | 第67页 |
四、运用写作措辞(言语)学对作品措辞之美进行品味、分析、模仿、训练和表达 | 第67-69页 |
第四节:非文学作品阅读模型与文学作品阅读模型 | 第69-72页 |
第五章 :非构思阅读模型教学案例——以议论性文体为例 | 第72-96页 |
第一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例 | 第72-87页 |
第二节:《过秦论》教学案例 | 第87-94页 |
第三节: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6页 |
后记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