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1章 美育的含义 | 第11-19页 |
·美育含义概述 | 第11-12页 |
·历史上关于美育含义的几种说法 | 第12-16页 |
·美育是美学理论的教育 | 第12页 |
·美育是艺术教育 | 第12-13页 |
·美育是情感教育 | 第13页 |
·美育是形象教育 | 第13-14页 |
·美育是艺术能力的教育 | 第14页 |
·美育是审美能力的培育 | 第14页 |
·美育是美感教育 | 第14-15页 |
·美育是立美教育 | 第15-16页 |
·美育应强调道德教育 | 第16页 |
·美育是审美实践活动 | 第16页 |
·本文对于美育含义的理解 | 第16-19页 |
第2章 美育的途径 | 第19-26页 |
·关于美育途径的几种观点 | 第19-23页 |
·按人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美育 | 第19-20页 |
·划分为学校、家庭、社会美育和自然美育 | 第20页 |
·从美的不同形态划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 第20-21页 |
·分为各种审美形态的美育、景观美育和校园文化的美育 | 第21页 |
·从生活的不同侧面和美的形态两方面来划分 | 第21-22页 |
·把所有提高审美能力的东西都看作美育途径 | 第22页 |
·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美育 | 第22-23页 |
·从艺术体系、文化类型、自然风光和现代都市看美育途径 | 第23页 |
·本文对于美育途径的划分 | 第23-26页 |
第3章 美育的历史 | 第26-35页 |
·学术界对美育历史的论述 | 第26-30页 |
·从美育的历史地位来看美育的历史 | 第26-27页 |
·从全面教育的角度来看美育历史 | 第27-28页 |
·从学校美育的发展来看美育历史 | 第28-29页 |
·从美育价值观念的演变来看美育历史 | 第29-30页 |
·从中西美育的对比中来看美育历史 | 第30页 |
·本文对于美育历史的理解 | 第30-35页 |
第4章 美育的指标体系 | 第35-42页 |
·原有美育指标体系的特点 | 第35-36页 |
·建立新的美育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第36-37页 |
·新的美育指标体系 | 第37-42页 |
·选择法 | 第37-40页 |
·比较法 | 第40页 |
·综合分析 | 第40页 |
·小结 | 第40-42页 |
第5章 美育与大众文化 | 第42-51页 |
·大众文化的兴起 | 第42页 |
·大众文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42-46页 |
·审美趣味的改变 | 第43页 |
·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转变 | 第43-45页 |
·消费观念的转变 | 第45-46页 |
·美育应对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 | 第46-49页 |
·推行人文素质教育,正确培养人们的三观 | 第46-47页 |
·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 第47页 |
·加强闲暇文明建设,丰富人们的娱乐生活 | 第47页 |
·把娱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任务和内容之一,尤其加强对青少年娱乐生活的引导 | 第47-48页 |
·美育要借大众文化的传播来发展 | 第48-49页 |
·美育言说方式的变化 | 第49-51页 |
·美育理念的转变 | 第49页 |
·美育功能的转变 | 第49-50页 |
·美育实践对象的转变 | 第50页 |
·美育途径的转变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