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中小企业 | 第18-22页 |
2.1.1 中小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 第18-21页 |
2.1.2 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2.2 经济新常态 | 第22-23页 |
2.2.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 第22页 |
2.2.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 第22-23页 |
2.3 融资 | 第23-25页 |
2.3.1 融资的内涵 | 第23-24页 |
2.3.2 融资的途径 | 第24页 |
2.3.3 融资的方式 | 第24-25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4.1 融资理论 | 第25-27页 |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N市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 第28-37页 |
3.1 N市中小企业的现状 | 第28-29页 |
3.1.1 N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 第28页 |
3.1.2 N市中小企业的特点 | 第28-29页 |
3.2 经济新常态下对N市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 | 第29-31页 |
3.2.1 N市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机遇 | 第29-30页 |
3.2.2 N市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的挑战 | 第30-31页 |
3.3 经济新常态下N市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 第31-32页 |
3.3.1 融资渠道狭窄 | 第31页 |
3.3.2 融资成本偏高 | 第31-32页 |
3.3.3 融资门槛较高 | 第32页 |
3.4 经济新常态下N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 第32-37页 |
3.4.1 中小企业层面 | 第32-33页 |
3.4.2 金融机构层面 | 第33-34页 |
3.4.3 政策环境层面 | 第34-35页 |
3.4.4 法律体系层面 | 第35-37页 |
第4章 经济新常态下N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 第37-44页 |
4.1 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融资水平 | 第37-39页 |
4.1.1 采取多样化融资方式 | 第37-38页 |
4.1.2 提升对信用的重视程度 | 第38页 |
4.1.3 打造企业融资互助共同体 | 第38-39页 |
4.2 加强金融机构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 | 第39-41页 |
4.2.1 丰富融资产品 | 第40页 |
4.2.2 建立信用等级 | 第40页 |
4.2.3 优化贷款政策 | 第40-41页 |
4.3 强化政府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支持 | 第41-44页 |
4.3.1 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 | 第41-42页 |
4.3.2 完善担保体系 | 第42页 |
4.3.3 推动企业利用资本市场 | 第42页 |
4.3.4 加快构建现代金融体系 | 第42-44页 |
第5章 经济新常态下解决N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保障措施 | 第44-48页 |
5.1 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能力 | 第44-45页 |
5.1.1 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 第44页 |
5.1.2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 第44-45页 |
5.1.3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 第45页 |
5.2 完善中小企业经营的政策环境 | 第45-48页 |
5.2.1 加快落实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政策 | 第45-46页 |
5.2.2 提升政府机构服务中小企业能力 | 第46-47页 |
5.2.3 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科学研发活动 | 第47-48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49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