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曲考
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8页 |
一、引言 | 第9-10页 |
二、唐大曲之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文学性的考证 | 第11-12页 |
2、结构研究 | 第12页 |
3、源流研究 | 第12-15页 |
4、其它类型的研究 | 第15-16页 |
三、现阶段研究的问题之所在及拟将解决的办法 | 第16页 |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唐大曲的历史沿革 | 第18-61页 |
导言 | 第18-19页 |
第一节 唐大曲的历史沿革 | 第19-39页 |
一、汉魏大曲考 | 第19-25页 |
1. 关于“解” | 第19-20页 |
2. 关于“艳”、“趋”、“乱” | 第20-22页 |
3. 关于汉大曲调式 | 第22-24页 |
4. 关于魏晋清商大曲 | 第24-25页 |
二、唐大曲曲目考 | 第25-32页 |
1. 关于“大曲”曲目的考证 | 第25-28页 |
2. 关于“法曲”曲目的考证 | 第28-32页 |
三、唐大曲的不同时期的发展 | 第32-34页 |
四、宋大曲考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唐大曲与汉魏大曲、宋大曲的比较研究 | 第39-50页 |
一、曲辞之比较 | 第40-44页 |
二、音乐结构之比较 | 第44-46页 |
三、曲名之比较 | 第46页 |
四、音乐之比较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作用于唐大曲形成发展的要素 | 第50-59页 |
一、政治家对唐大曲的影响 | 第50-53页 |
二、外族之乐、俗乐对唐大曲的贡献 | 第53页 |
三、文人对唐大曲的贡献 | 第53-55页 |
四、宫廷乐师对唐大曲的贡献 | 第55-56页 |
五、美学思想对唐大曲的影响 | 第56-59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二章 唐大曲之考证 | 第61-123页 |
导言 | 第61-62页 |
第一节 《秦王破阵乐》考 | 第62-77页 |
一、释名 | 第62-64页 |
二、历史沿革 | 第64-67页 |
三、演出 | 第67-69页 |
四、音乐 | 第69-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二节 《玉树后庭花》考 | 第77-88页 |
一、释名 | 第77-79页 |
二、创作 | 第79-81页 |
三、历史沿革 | 第81-82页 |
四、文学作品中的《玉树后庭花》 | 第82-84页 |
五、《玉树后庭花》的遗谱和解译 | 第84-88页 |
第三节 《霓裳羽衣曲》考 | 第88-102页 |
一、释名 | 第89页 |
二、《霓裳羽衣曲》的创作 | 第89-94页 |
三、《霓裳》的主题、结构及舞蹈属类 | 第94-95页 |
四、《霓裳》的演出形式和效果 | 第95-96页 |
五、后人对《霓裳羽衣》的整理和再创造 | 第96-101页 |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四节 《春莺啭》考 | 第102-112页 |
一、释名 | 第102页 |
二、创作 | 第102-104页 |
三、历史沿革 | 第104-107页 |
四、音乐研究 | 第107-111页 |
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五节 《伊州》考 | 第112-120页 |
一、释名 | 第112页 |
二、创作 | 第112-115页 |
三、历史沿革 | 第115-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以点衍面,考辨唐大曲 | 第120-123页 |
第三章 唐大曲之研究 | 第123-177页 |
导言 | 第123-126页 |
第一节 唐大曲的曲体结构研究 | 第126-148页 |
一、唐大曲段落名之考证 | 第126-137页 |
1、正史记载中的段落名 | 第126-131页 |
·关于“变”、“遍”、“偏”、“章” | 第126-129页 |
·关于“大遍”、“小遍” | 第129页 |
·关于“曲”、“叠”、“成”、“阕” | 第129-131页 |
2. 民间记载中大曲段落结构 | 第131-134页 |
·唐朝的文人记载 | 第131-132页 |
·宋朝文人的记载 | 第132-134页 |
3. 大曲之结构段落 | 第134-137页 |
·大曲的基本段落单位 | 第134-136页 |
·唐大曲第一部分 | 第136页 |
·唐大曲第二部分 | 第136页 |
·唐大曲之第四部分 | 第136-137页 |
二、唐大曲结构之分析 | 第137-147页 |
1. 大曲第一部分之分析 | 第137-140页 |
2. 大曲的第二部分之分析 | 第140-142页 |
3. 大曲第三部分之分析 | 第142-145页 |
4. 大曲的结构逻辑之分析 | 第145-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唐大曲与后世之乐的关系研究 | 第148-168页 |
一、唐大曲的流向问题 | 第149-157页 |
1、唐大曲的乐种属性 | 第149-150页 |
2、唐大曲在唐以后的命运 | 第150-153页 |
3、唐大曲的流向 | 第153-157页 |
二、唐大曲与现今之乐种的关系 | 第157-167页 |
1. 与西安鼓乐之关系 | 第157-160页 |
2. 与新疆木卡姆之关系 | 第160-163页 |
3. 与福建南音之关系 | 第163-164页 |
4. 与湖北田歌套曲之关系 | 第164-165页 |
5. 与东北鼓乐“汉曲之关系” | 第165-167页 |
小结 | 第167-168页 |
第三节 唐大曲的宫调研究 | 第168-174页 |
一、一宫所属 | 第169-171页 |
二、旋宫转调 | 第171-174页 |
1、移调 | 第171-173页 |
2、转调 | 第173-174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74-177页 |
结语 | 第177-180页 |
一、研究方法和分析手段上的突破 | 第177页 |
二、全面性和局部性相结合 | 第177-179页 |
三、论证方法和论述方式 | 第179-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90页 |
后记 | 第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