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9-11页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9-10页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与创新点 | 第11-13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1-12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28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概念及特征 | 第13-16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 第13-14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概念 | 第14-15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特征分析 | 第15-16页 |
·心理契约的概念及形成 | 第16-19页 |
·心理契约的概念 | 第16-18页 |
·心理契约的形成 | 第18-19页 |
·心理契约结构纬度、特征分析 | 第19-22页 |
·心理契约结构纬度 | 第19-21页 |
·心理契约的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综述 | 第22-25页 |
·心理契约违背的国外进展 | 第22-25页 |
·心理契约违背的国内进展 | 第25页 |
·激励理论综述 | 第25-28页 |
·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 第26页 |
·委托代理激励理论 | 第26-27页 |
·人性假设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湖南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问卷设计 | 第28-42页 |
·研究对象、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对象、工具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研究角度和研究假设 | 第29-30页 |
·研究角度 | 第29-30页 |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相关指标选取 | 第30-31页 |
·心理契约违背解释变量指标及纬度的选取 | 第30-31页 |
·心理契约违背缓冲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31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组织责任问卷编制 | 第31-36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组织责任问卷开发 | 第31-35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组织责任问卷检验 | 第35-36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同事责任问卷编制 | 第36-42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同事责任问卷开发 | 第36-40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同事责任问卷检验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问卷统计分析 | 第42-51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解释指标及纬度统计分析 | 第42-46页 |
·组织责任分问卷解释指标及维度统计分析 | 第42-44页 |
·同事责任分问卷解释指标及维度统计分析 | 第44-46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心理契约违背缓冲指标统计分析 | 第46页 |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背景信息差异统计分析 | 第46-51页 |
·性别差异 | 第46-47页 |
·年龄差异 | 第47-48页 |
·教育程度差异 | 第48-49页 |
·职位差异 | 第49页 |
·工龄差异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人员技术创新激励措施 | 第51-58页 |
·基于防范心理契约违背的激励措施 | 第51-53页 |
·基于防范心理契约违背的物质激励 | 第51页 |
·基于防范心理契约违背的非物质激励 | 第51-53页 |
·基于重建心理契约的激励措施 | 第53-58页 |
·基于原心理契约补救的激励 | 第53-54页 |
·基于新心理契约建立的激励 | 第54-5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62页 |
·研究结论 | 第58-60页 |
·心理契约部分的结论 | 第58-59页 |
·激励部分的结论 | 第59-60页 |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60-62页 |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61页 |
·后续研究方向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