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一) 社会背景 | 第11页 |
(二) 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 | 第11-14页 |
(三)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 第14-15页 |
二、课题意义 | 第15-16页 |
(一) 扭转高中物理学习的尴尬局面 | 第15页 |
(二) 转变学生不当知识观 | 第15页 |
(三) 清除错误知识观造成的危害 | 第15-16页 |
三、研究情况综述 | 第16-17页 |
(一) 后现代知识观 | 第16-17页 |
(二) 物理教科书 | 第17页 |
第一部分 现行教科书的批判分析 | 第17-24页 |
一、现行教科书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一) 单纯知识点的罗列 | 第18-20页 |
(二) 学科内容的狭隘视野 | 第20-21页 |
(三)课程资源的单一、匮乏 | 第21页 |
(四) 脱离社会和学生生活世界 | 第21-22页 |
二、后果考察——教科书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22-24页 |
(一) 师生的错误教材观 | 第22页 |
(二) 师生教学方法不当——填鸭式的教与学 | 第22-23页 |
(三) 学生知识创造力低下 | 第23页 |
(四) 师生之间的等级制关系 | 第23-24页 |
三、原因追踪——错误知识观的影响 | 第24页 |
第二部分 后现代知识观 | 第24-38页 |
一、后现代知识观产生的知识背景 | 第25页 |
二、后现代知识观评述 | 第25-27页 |
(一) 后现代哲学 | 第25-26页 |
(二) 知识社会学 | 第26页 |
(三) 科学哲学 | 第26-27页 |
三、现代知识观与后现代知识观的比较分析 | 第27-38页 |
(一) 知识的性质 | 第27-32页 |
(二) 知识的增长方式 | 第32-38页 |
(三) 知识的传播方式 | 第38页 |
第三部分 物理教科书引入后现代知识观的必要性 | 第38-42页 |
一、影响教科书编排的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二、知识观对于教科书的影响 | 第39-42页 |
(一) 知识与教育 | 第39-40页 |
(二) 知识观与教育 | 第40页 |
(三) 教育与教科书 | 第40-42页 |
第四部分 借鉴后现代知识观对物理教科书编写的启示 | 第42-60页 |
一、电子教科书的增加 | 第42-45页 |
(一) 编写电子教科书的现实可能性——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 | 第43-44页 |
(二) 电子教科书的优点 | 第44页 |
(三) 电子教科书的编写原则 | 第44-45页 |
二、知识的多学科渗透、整合 | 第45-49页 |
(一) 学科交叉的迫切性 | 第45-46页 |
(二) 学科交叉指导理念:以分科为主,交叉、渗透为辅 | 第46-47页 |
(三) 多学科知识渗透的编写原则 | 第47-48页 |
(四) 内容安排的基本方式 | 第48-49页 |
三、本土知识的增加 | 第49-51页 |
(一) 何谓“本土知识” | 第49页 |
(二) 本土知识的教育功能及其引入依据 | 第49-51页 |
(三)本土知识在物理教科书中的体现 | 第51页 |
四、知识呈现的不确定性、动姿化 | 第51-56页 |
(一)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 | 第52-54页 |
(二)知识呈现方式的动姿化 | 第54-56页 |
五、知识表达方式的“史学化” | 第56-60页 |
(一)“故事化”表达方式依据 | 第56-57页 |
(二)知识表述的“故事化”——物理学史的作用 | 第57-58页 |
(三)引入原则 | 第58-59页 |
(四)引入物理学史的策略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注释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