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9-2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9-14页
 二、研究的范畴与方法论第14-16页
 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16-20页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20-22页
第一章 阅读教学的本体思考:阅读是什么?第22-37页
 一、体验:读者与审美世界联通第23-24页
 二、唤醒精神世界:阅读教学与审美体验第24-32页
 三、审美教育:误读的审美体验与阅读教学的美学实践第32-37页
第二章 阅读教学的范式转型:审美体验的视野第37-50页
 一、理论基础:理解—体验—审美第37-42页
  (一) 现象学、解释学和阅读教学:从封闭、静态走向理解与互动第37-39页
  (二) 接受反应文论和阅读教学:从关注文本走向读者体验第39-40页
  (三) 美辞和语境第40-42页
 二、范式特征:主体性—体验性—创造性第42-50页
  (一) 关于范式第42-43页
  (二) 传统阅读教学范式及其危机第43-45页
  (三) 阅读教学范式转型及其特征第45-50页
第三章 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从体验到审美意义的生成第50-64页
 一、文本的审美体验特性第50-58页
  (一) 阅读对象(文本)的审美特征第50-53页
  (二) 阅读过程的体验品性第53-55页
  (三) 阅读教材选文的审美倾向第55-58页
 二、文本的意义世界第58-64页
  (一) 文本的意义呈现第58-59页
  (二) 理解:文本意义的审美解读第59-60页
  (三) 文本意义的解读与阅读教学第60-64页
第四章 阅读教学的对话过程:以审美体验为中心的多重互动第64-104页
 一、主体间性: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审美互动第64-73页
  (一) 教学的美:师生分享审美体验的美感效应场第65-67页
  (二) 教与学互动的美:走向主体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第67-70页
  (三) 学习的美:寻求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第70-73页
 二、原初体验:阅读教学内容的生长点第73-79页
  (一) 原初体验:对话和交流的起点第76-77页
  (二) 原初体验:预设和生成的支点第77-78页
  (三) 原初体验:阐释和建构的生长点第78-79页
 三、视域融合:基于体验的有效沟通与交流第79-89页
  (一) 意义重建: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第80-83页
  (二) 有效沟通:教师与学生的视域融合第83-88页
  (三) 探究交流:学生与学生的视域融合第88-89页
 四、符号解码:由个体经验到审美能力第89-94页
  (一) 感受:唤起洞察力第90-91页
  (二) 鉴赏: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第91-94页
  (三) 创造:审美智慧的呈现第94页
 五、审美语境:审美体验视域之界第94-104页
  (一) 文本语境第96-99页
  (二) 教学语境第99-104页
第五章 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审美视域的融合第104-147页
 一、审美体验阅读教学课堂特点第104-110页
  (一) 情感性第104-106页
  (二) 体验性第106-107页
  (三) 直觉性第107-110页
  (四) 创造性第110页
 二、审美体验阅读课教学设计第110-118页
  (一) 审美体验阅读课教学设计的基础第110-111页
  (二) 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第111-113页
  (二) 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设计第113-117页
  (三) 阅读教学结果评价设计第117-118页
 三、审美体验阅读课教学组织和过程第118-125页
  (一) 入境第121-122页
  (二) 生情第122-123页
  (三) 激思第123-124页
  (四) 悟理第124-125页
 四、审美体验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第125-131页
  (一) 审美体验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在联系第126-127页
  (二) 审美体验阅读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第127-131页
 五、一个行动研究:探求审美体验阅读教学的课堂实践意义第131-147页
  (一) 研究问题第131页
  (二) 案例呈现第131-140页
  (三) 课例评析第140-145页
  (四) 讨论与反思第145-147页
结语第147-14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48-153页
后记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
下一篇: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