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20页 |
·助人行为的定义 | 第8页 |
·助人行为的产生 | 第8-9页 |
·助人行为的理论模型及心理机制 | 第9-13页 |
·助人行为的理论模型 | 第9-12页 |
·助人行为的心理机制 | 第12-13页 |
·助人行为的已有研究 | 第13-15页 |
·道德判断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13页 |
·移情与助人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情境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14页 |
·环境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14-15页 |
·其他影响因素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 第15页 |
·助人行为的测量方法及干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助人行为的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助人行为的干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简介 | 第17-20页 |
2 问题提出 | 第20-23页 |
·以往研究不足 | 第20页 |
·本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1-23页 |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22-23页 |
3 实验设计 | 第23-50页 |
·研究一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发展 | 第23-36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被试 | 第23页 |
·研究工具及步骤 | 第23-25页 |
·实验设计 | 第25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25-36页 |
·小学生助人判断发展情况的分析 | 第25-30页 |
·小学生助人行为发展情况的分析 | 第30-35页 |
·小学生助人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页 |
·研究二 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干预研究 | 第36-50页 |
·研究目的 | 第36页 |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被试 | 第36-37页 |
·研究工具、实验材料及步骤 | 第37-38页 |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38-48页 |
·内隐学习干预方式对小学生助人判断推理水平的影响 | 第38-42页 |
·内隐学习的干预方式对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 | 第42-46页 |
·实验对小学生助人判断和行为的一致性的影响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50页 |
4 综合讨论 | 第50-55页 |
·小学生助人行为发展情况的讨论 | 第50-52页 |
·小学生助人判断发展的情况讨论 | 第50-51页 |
·小学生助人行为发展的情况讨论 | 第51页 |
·小学生助人判断和行为一致性情况的讨论 | 第51-52页 |
·内隐学习干预方式对各年级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影响的效果差异 | 第52-53页 |
·干预对小学生助人判断的差异检验 | 第52-53页 |
·干预对小学生助人行为的差异检验 | 第53页 |
·干预对小学生助人判断和行为一致性的差异检验 | 第53页 |
·本研究不足及今后发展方向 | 第53-55页 |
5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1 | 第60-62页 |
附录2 | 第62-66页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