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课程理论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2.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传入我国后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3.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4.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5.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 第15页 |
(三)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6页 |
1.研究目的 | 第15页 |
2.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20页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概述 | 第20-26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二)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产生的背景 | 第21-22页 |
(三)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四)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分析与评价 | 第23-26页 |
二、我国课程理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6-30页 |
(一)泰勒范式对我国课程理论发展的影响及问题 | 第26-27页 |
(二)泰勒范式对我国课程理论的影响过程评析 | 第27-30页 |
三、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的影响过程 | 第30-46页 |
(一)多尔《后现代课程观》一书的引进、翻译和传播过程 | 第30-31页 |
(二)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的影响过程 | 第31-46页 |
四、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的影响结果 | 第46-58页 |
(一)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观的影响 | 第46-49页 |
(二)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范式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三)我国后现代课程理论流派的产生 | 第52-54页 |
(四)出现新的课程话语 | 第54-58页 |
五、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影响的思考 | 第58-64页 |
(一)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的影响 | 第58-59页 |
(二)后现代课程观视野下我国课程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9-60页 |
(三)新时代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我国课程理论的启示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一)研究发现与研究结论 | 第64页 |
(二)研究贡献与研究局限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