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 第11-13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3-23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理论方法 | 第23-27页 |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的南京粮食业 | 第27-51页 |
一 粮食经销商 | 第27-32页 |
二 粮食加工商 | 第32-38页 |
三 粮食附生行业 | 第38-43页 |
四 南京市粮食来源情况与粮食运销商 | 第43-46页 |
五 堆栈与仓库 | 第46-49页 |
六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二章 制度初创: 粮食业登记中的政府与粮商 | 第51-64页 |
一 南京粮食业行政管理机关的演变 | 第51-53页 |
二 1929年粮食业登记管理 | 第53-59页 |
三 1937年粮食业登记管理 | 第59-62页 |
四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初期的实践与磨合: 1929—1930年米荒中的政府与粮商 | 第64-82页 |
一 政府与粮商对米荒的初步反应 | 第64-70页 |
二 多管齐下抑平粮价 | 第70-80页 |
三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多重博弈: 1927—1937年南京三次筹设米市 | 第82-101页 |
一 筹设下关米市 | 第82-87页 |
二 第二次筹设米市 | 第87-94页 |
三 第三次筹设米市 | 第94-99页 |
四 小结 | 第99-101页 |
第五章 危机处理: 战争与粮食 | 第101-125页 |
一 “一二八”事变时南京市政府应对粮食问题的措施 | 第101-110页 |
二 “一二八”事变后南京市政府对米粮问题的总结 | 第110-113页 |
三 1937年沦陷前之南京米粮 | 第113-123页 |
四 小结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纠纷与冲突: 对南京粮食业社会关系的考察 | 第125-155页 |
一 斛行制度的改革 | 第125-135页 |
二 梢箩行之纠纷与冲突 | 第135-144页 |
三 日常生活中的纠纷 | 第144-153页 |
四 小结 | 第153-155页 |
第七章 战后南京粮食问题 | 第155-182页 |
一 公教人员食粮配售 | 第155-166页 |
二 贫民食米配售 | 第166-171页 |
三 全面食粮配售 | 第171-180页 |
四 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八章 结论: 粮食政治 | 第182-188页 |
附录 | 第188-222页 |
一 南京市粮食业户及资本额统计表 | 第188页 |
二 南京市机米厂一览表(1934年) | 第188-189页 |
三 南京市米铺一览表(1935年) | 第189-199页 |
四 南京市粮食行一览表(1935年) | 第199-203页 |
五 南京市碾米厂一览表(1935年) | 第203-205页 |
六 南京市粮食行号机米厂铺一览表(1937年) | 第205-213页 |
七 南京市粮食批发物价指数表 | 第213-214页 |
八 南京市秈粳米趸售价格表 | 第214-215页 |
九 南京市米面每日价格表 | 第215-221页 |
十 南京市历年人口数 | 第221-2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235页 |
后记 | 第235-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