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一、研究的动机、目的、方法及价值 | 第11-14页 |
二、本课题资料概况与本研究之框架 | 第14-22页 |
第一章 道教气论学说综论 | 第22-63页 |
第一节 气论是道教的根本理论 | 第22-33页 |
一、理论层面: 道论实质是气论 | 第23-25页 |
二、信仰层面: 神祇是气的人格化 | 第25-29页 |
三、实践层面: 神气相合是道法的根本原则 | 第29-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二节 道教气论的基本特征 | 第33-47页 |
一、重“生” | 第33-38页 |
二、重“化” | 第38-42页 |
三、重“神” | 第42-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玄理之气与长生之气 | 第47-63页 |
一、自然之气、水谷之氣、人体之炁 | 第47-52页 |
二、时间之气、空间之气 | 第52-56页 |
三、哲学气论与道教气论的交涉 | 第56-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二章 对内求认识论的认识 | 第63-78页 |
一、修此而知彼 | 第63-71页 |
二、内求认识事物的特点 | 第71-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三章 道教气论学说探源 | 第78-119页 |
第一节 《老子》与道教气论 | 第78-91页 |
一、道论与气论 | 第78-82页 |
二、修道与练气 | 第82-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二节 先秦诸子气论哲学 | 第91-104页 |
一、本体说 | 第91-95页 |
二、本原说 | 第95-98页 |
三、本根说 | 第98-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三节 《黄帝内经》的气论学说 | 第104-119页 |
一、气本生命观 | 第107-111页 |
二、气脉结构观 | 第111-114页 |
三、气化功能观 | 第114-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四章 道教气论学说的基本内容 | 第119-188页 |
第一节 气一元论 | 第119-151页 |
一、宇宙论 | 第120-124页 |
二、生成论 | 第124-128页 |
三、人身论 | 第128-150页 |
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二节 气化论 | 第151-188页 |
一、生理论 | 第152-163页 |
二、修行论 | 第163-183页 |
三、境界论 | 第183-186页 |
小结 | 第186-188页 |
第五章 道教各家气论学说 | 第188-268页 |
第一节 存思意守类气论学说 | 第188-211页 |
一、守一法的气论 | 第188-196页 |
二、《黄庭经》的存思气论 | 第196-203页 |
三、其他存思意守法的气论 | 第203-209页 |
小结 | 第209-211页 |
第二节 符箓雷法类气论学说 | 第211-226页 |
一、符、箓、咒法的气论 | 第211-218页 |
二、雷法的气论 | 第218-224页 |
小结 | 第224-226页 |
第三节 服气辟谷类气论学说 | 第226-242页 |
一、辟谷法气论 | 第226-231页 |
二、服气法气论 | 第231-236页 |
三、胎息法气论 | 第236-240页 |
小结 | 第240-242页 |
第四节 内丹炼养类气论学说 | 第242-268页 |
一、气论与内丹学的兴起 | 第243-245页 |
二、气论与丹、性命、阴阳 | 第245-250页 |
三、气论与内丹炼化程序 | 第250-261页 |
四、气论与内丹药、炉、火 | 第261-266页 |
小结 | 第266-268页 |
第六章 道教气论学说的嬗变与影响 | 第268-313页 |
第一节 “三教合一”之气论 | 第268-282页 |
一、儒道、佛道与仙道 | 第269-271页 |
二、“玄关”论 | 第271-276页 |
三、“玄关”气法 | 第276-281页 |
小结 | 第281-282页 |
第二节 “医道通仙道”之气论 | 第282-302页 |
一、医道与仙道 | 第282-288页 |
二、“心气不二”论 | 第288-299页 |
三、医家气法 | 第299-301页 |
小结 | 第301-302页 |
第三节 “武道通仙道”之气论 | 第302-313页 |
一、武道与仙道 | 第302-306页 |
二、“气力合一”论 | 第306-311页 |
三、武学气法 | 第311-312页 |
小结 | 第312-313页 |
第七章 道教气论现代价值的思考 | 第313-358页 |
第一节 道教气论与现代人体系统论 | 第313-326页 |
一、“生,形与知处也”(整体观) | 第316-318页 |
二、“根于内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联系观) | 第318-321页 |
三、“人与天地相参”(恒动观) | 第321-324页 |
小结 | 第324-326页 |
第二节 道教气论与统一场论 | 第326-338页 |
一、传统气论在东西方的分野 | 第326-329页 |
二、当代科学的统一场论 | 第329-332页 |
三、道教气论的物质结构与运动模式 | 第332-336页 |
小结 | 第336-338页 |
第三节 道教气论与人学论 | 第338-358页 |
一、人生命本质与终极归宿问题 | 第338-344页 |
二、道教对人生命完善的认识 | 第344-351页 |
三、道教气论与长生久视实践 | 第351-357页 |
小结 | 第357-358页 |
余论 | 第358-36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62-373页 |
后记 | 第373-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