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0+80+48)m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桥梁结构的震害 | 第9-11页 |
1.1.1 概述 | 第9-10页 |
1.1.2 破坏形式 | 第10-11页 |
1.1.3 桥梁震害原因 | 第11页 |
1.2 桥墩的延性设计 | 第11页 |
1.3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 | 第11-15页 |
1.3.1 反应谱分析 | 第12-13页 |
1.3.2 时程分析 | 第13-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7-23页 |
2.1 大桥概况 | 第17-19页 |
2.1.1 布置情况 | 第17页 |
2.1.2 设计参数 | 第17-19页 |
2.1.3 荷载参数 | 第19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9-22页 |
2.2.1 主梁和桥墩 | 第19-20页 |
2.2.2 支座的模拟 | 第20-21页 |
2.2.3 桩-土作用模拟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多遇地震下连续梁桥响应分析 | 第23-59页 |
3.1 结构特性计算 | 第23-28页 |
3.1.1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及方法 | 第23页 |
3.1.2 自振模态分析 | 第23-28页 |
3.2 反应谱分析 | 第28-34页 |
3.2.1 设计反应谱曲线 | 第28-29页 |
3.2.2 顺桥向震动分量作用计算结果 | 第29-31页 |
3.2.3 横桥向震动分量作用计算结果 | 第31-33页 |
3.2.4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3 时程分析 | 第34-57页 |
3.3.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4-36页 |
3.3.2 阻尼系数 | 第36页 |
3.3.3 地震波的输入 | 第36-37页 |
3.3.4 EI-centro波时程分析结果 | 第37-43页 |
3.3.5 Holly波时程分析结果 | 第43-48页 |
3.3.6 Imperial波时程分析结果 | 第48-54页 |
3.3.7 结果分析 | 第54-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罕遇地震下连续梁桥响应分析 | 第59-79页 |
4.1 基本假设 | 第59页 |
4.2 桥墩弹塑性模拟 | 第59-61页 |
4.3 塑性铰的建立 | 第61-64页 |
4.3.1 塑性铰长度 | 第61-62页 |
4.3.2 塑性铰类型 | 第62-63页 |
4.3.3 塑性铰参数 | 第63-64页 |
4.4 桥墩延性要求 | 第64-65页 |
4.5 地震波的输入 | 第65页 |
4.6 顺桥向罕遇地震时程分析 | 第65-71页 |
4.6.1 塑性铰状态分析 | 第65-66页 |
4.6.2 地震响应分析 | 第66-71页 |
4.7 横桥向罕遇地震时程分析 | 第71-77页 |
4.7.1 塑性铰状态分析 | 第71-72页 |
4.7.2 地震响应分析 | 第72-7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不同地基和基础对地震响应分析的影响 | 第79-90页 |
5.1 不同基础形式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79-83页 |
5.1.1 顺桥向地震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80-82页 |
5.1.2 横桥向地震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5.1.3 结果分析 | 第83页 |
5.2 m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83-89页 |
5.2.1 顺桥向地震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84-86页 |
5.2.2 横桥向地震作用下结果分析 | 第86-8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