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盾构施工引起地层扰动影响研究 | 第10-12页 |
1.2.2 盾构施工对既有邻近建筑物影响研究 | 第12-14页 |
1.3 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工程基本理论研究 | 第17-25页 |
2.1 盾构隧道施工简介 | 第17-18页 |
2.1.1 基本施工原理 | 第17-18页 |
2.1.2 盾构法施工特点 | 第18页 |
2.2 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扰动分析 | 第18-21页 |
2.2.1 地层沉降原因 | 第18-19页 |
2.2.2 地层沉降扰动影响范围 | 第19-20页 |
2.2.3 地层沉降发展规律 | 第20-21页 |
2.3 盾构隧道下穿工程关键问题分析 | 第21-24页 |
2.3.1 下穿施工的基本力学原理 | 第21-22页 |
2.3.2 盾构施工对桩基变形机理分析 | 第22页 |
2.3.3 下穿工程近接度划分 | 第22-24页 |
2.3.4 下穿地铁车站的影响范围判定标准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数值模拟研究 | 第25-63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25-28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5-27页 |
3.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3.1.3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页 |
3.2 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 | 第28-30页 |
3.2.1 材料本构模型 | 第29页 |
3.2.2 板凳桩模拟 | 第29页 |
3.2.3 FLCA3D求解过程 | 第29-30页 |
3.3 计算模型建立分析 | 第30-36页 |
3.3.1 计算假定 | 第30-31页 |
3.3.2 计算模型建立 | 第31-32页 |
3.3.3 材料参数选取 | 第32-34页 |
3.3.4 盾构开挖顺序模拟 | 第34-35页 |
3.3.5 监测点和线布置 | 第35-36页 |
3.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3.4.1 车站底板沉降随开挖顺序变化规律 | 第37-40页 |
3.4.2 车站结构竖向沉降随开挖顺序变化规律 | 第40-43页 |
3.5 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车站变形控制方案优化分析 | 第43-61页 |
3.5.1 车站底板结构沉降曲线分析 | 第44-47页 |
3.5.2 车站主体结构竖向沉降分析 | 第47-50页 |
3.5.3 车站主体结构应力分析 | 第50-54页 |
3.5.4 下穿段盾构管片应力分析 | 第54-57页 |
3.5.5 下穿段土体地表沉降分析 | 第57-59页 |
3.5.6 下穿段土体塑性区分析 | 第59-6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下穿段区间盾构隧道两侧板凳桩设计合理性分析研究 | 第63-100页 |
4.1 不同桩长对盾构隧道下穿换乘车站的模拟分析 | 第63-75页 |
4.1.1 车站底板沉降曲线和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 第64-66页 |
4.1.2 车站主体结构应力分析 | 第66-67页 |
4.1.3 下穿段盾构管片应力分析 | 第67-69页 |
4.1.4 下穿段土体地表沉降分析 | 第69-71页 |
4.1.5 板凳桩水平位移分析 | 第71-73页 |
4.1.6 板凳桩截面弯矩分析 | 第73-75页 |
4.2 不同桩间距对盾构隧道下穿换乘车站的模拟分析 | 第75-87页 |
4.2.1 车站底板沉降曲线和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 第75-78页 |
4.2.2 车站主体结构应力分析 | 第78-80页 |
4.2.3 下穿段盾构管片应力分析 | 第80-82页 |
4.2.4 下穿段土体地表沉降分析 | 第82-84页 |
4.2.5 板凳桩水平位移分析 | 第84-85页 |
4.2.6 板凳桩截面弯矩分析 | 第85-87页 |
4.3 不同桩直径对盾构隧道下穿换乘车站的模拟分析 | 第87-98页 |
4.3.1 车站底板沉降曲线和结构竖向位移分析 | 第88-90页 |
4.3.2 车站主体结构应力分析 | 第90-92页 |
4.3.3 下穿段盾构管片应力分析 | 第92-93页 |
4.3.4 下穿段土体地表沉降分析 | 第93-95页 |
4.3.5 板凳桩水平位移分析 | 第95-96页 |
4.3.6 板凳桩截面弯矩分析 | 第96-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5.1 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