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机动车通勤者出行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20-30页 |
2.1 通勤者个人属性和职住分布特征 | 第20-23页 |
2.1.1 通勤者个人属性 | 第20-22页 |
2.1.2 职住分布特征 | 第22-23页 |
2.2 停车满意度 | 第23-25页 |
2.2.1 停车位供给现状 | 第23-24页 |
2.2.2 停车收费政策 | 第24页 |
2.2.3 私家车通勤者停车需求特征 | 第24-25页 |
2.3 私家车通勤者出行特征 | 第25-26页 |
2.3.1 私家车通勤出行空间特征 | 第25页 |
2.3.2 通勤出行的时间特征 | 第25-26页 |
2.4 通勤者出行方式主观因素 | 第26-28页 |
2.4.1 信息的获取与感知 | 第27页 |
2.4.2 私家车通勤者偏好 | 第27-28页 |
2.5 私家车通勤者出行方式转移选择集构建 | 第28-30页 |
2.5.1 私家车通勤者出行方式转移的基本假设 | 第28页 |
2.5.2 私家车通勤者出行方式转移选择集构建 | 第28-30页 |
第3章 通勤出行行为数据调查方法研究 | 第30-42页 |
3.1 行为调查和意向调查 | 第30-31页 |
3.1.1 行为调查 | 第30页 |
3.1.2 意向调查 | 第30-31页 |
3.2 针对SEM的通勤者RP-SP联合调查设计 | 第31-33页 |
3.3 针对SEM的通勤者RP-SP联合调查的实施 | 第33页 |
3.3.1 调查对象选择 | 第33页 |
3.3.2 调查时间地点选择 | 第33页 |
3.4 RP-SP调查数据提取 | 第33-38页 |
3.4.1 调查对象的个人属性 | 第34-35页 |
3.4.2 调查对象的通勤特征和意向调查 | 第35-37页 |
3.4.3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 第37-38页 |
3.5 通勤方式转移群体的统计特征 | 第38-42页 |
3.5.1 网约车通勤意愿与特征变量统计 | 第38-39页 |
3.5.2 通勤载客意愿与群体统计特征 | 第39-41页 |
3.5.3 私家车通勤方式转移群体描述 | 第41-42页 |
第4章 通勤方式转移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42-61页 |
4.1 结构方程简介 | 第42-50页 |
4.1.1 模型的描述 | 第42-45页 |
4.1.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45-50页 |
4.2 拥车居民拼车通勤的结构方程 | 第50-55页 |
4.2.1 模型变量选取 | 第50-51页 |
4.2.2 模型路径结构 | 第51-52页 |
4.2.3 模型拟合与模型参数估计 | 第52-53页 |
4.2.4 模型评价 | 第53页 |
4.2.5 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4.3 拥车居民载客通勤的结构方程模型 | 第55-59页 |
4.3.1 变量选取与模型路径关系 | 第55-56页 |
4.3.2 模型路径结构 | 第56页 |
4.3.3 模型拟合与参数估计 | 第56-57页 |
4.3.4 模型评价 | 第57-58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4 对城市交通的改善建议 | 第59-6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61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0-71页 |
附录 Ⅰ: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