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第2章 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的评价方法 | 第15-20页 |
2.1 不同的抗裂性能试验方法 | 第15-18页 |
2.1.1 劈裂试验 | 第15页 |
2.1.2 圆盘拉伸试验 | 第15-16页 |
2.1.3 OT试验 | 第16-17页 |
2.1.4 半圆弯曲试验 | 第17-18页 |
2.2 不同试验方法的比较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3章 半圆弯曲试验与单轴贯入试验的对比分析 | 第20-30页 |
3.1 半圆弯曲试验的评价指标 | 第20-24页 |
3.1.1 J积分断裂韧度 | 第20-21页 |
3.1.2 基于断裂能的柔性指数 | 第21-24页 |
3.2 基于单轴贯入试验的抗裂性能评价方法与半圆弯曲试验对比分析 | 第24-29页 |
3.2.1 单轴贯入试验原理 | 第24-25页 |
3.2.2 半圆弯曲试与单轴贯入试验的三维有限元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3.2.3 基于单轴贯入试验的抗裂性能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4章 不同RAP料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设计 | 第30-51页 |
4.1 RAP料的性质测定 | 第30-33页 |
4.1.1 旧沥青含量的测定 | 第30-31页 |
4.1.2 旧沥青性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4.1.3 RAP集料级配分析 | 第32页 |
4.1.4 RAP集料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4.1.5 RAP集料相对密度 | 第33页 |
4.2 再生剂的掺量及掺加方式 | 第33-35页 |
4.2.1 再生剂的选择 | 第33页 |
4.2.2 再生剂掺量的确定 | 第33-35页 |
4.2.3 再生剂掺加方式的选择 | 第35页 |
4.3 新集料与沥青的试验分析 | 第35-37页 |
4.3.1 新加沥青的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4.3.2 新集料的性能测试 | 第36-37页 |
4.4 不同RAP料掺量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 | 第37-44页 |
4.4.1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类型及级配范围 | 第37页 |
4.4.2 不同RAP料掺量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合成级配 | 第37-44页 |
4.5 不同RAP料掺量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含量的确定 | 第44-48页 |
4.5.1 不同RAP料掺量下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新沥青掺量的选择 | 第44-45页 |
4.5.2 马歇尔试验确定最佳新沥青含量 | 第45-48页 |
4.6 再生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旧料掺量的平衡设计法 | 第51-69页 |
5.1 基于单轴贯入试验再生沥青混合料抗裂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51-61页 |
5.1.1 25 ℃半圆弯曲试验 | 第51-53页 |
5.1.2 25 ℃单轴贯入试验 | 第53页 |
5.1.3 试验结果分析及DI计算公式修正 | 第53-60页 |
5.1.4 抗裂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60-61页 |
5.2 基于单轴贯入试验热再生沥青混合料抗高温性能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61-66页 |
5.2.1 车辙试验 | 第61-62页 |
5.2.2 60 ℃单轴贯入试验 | 第62页 |
5.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2.4 抗高温性能的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5.3 最佳RAP料掺量的确定 | 第66-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6章 最佳RAP料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 | 第69-74页 |
6.1 不同RAP料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 | 第69-71页 |
6.2 不同RAP料掺量的热再生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能 | 第71-72页 |
6.3 综合路用性能的验证 | 第7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7章 总结 | 第74-76页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74页 |
7.2 进一步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