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调查 | 第12-14页 |
1.2.1 橡胶沥青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橡胶沥青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2章 新型橡胶改性剂的性能研究 | 第16-30页 |
2.1 试验原材料 | 第16-18页 |
2.1.1 新型橡胶改性剂 | 第16-17页 |
2.1.2 基质沥青 | 第17页 |
2.1.3 废胎胶粉 | 第17页 |
2.1.4 沥青除臭剂 | 第17-18页 |
2.1.5 稳定型橡胶改性沥青 | 第18页 |
2.2 试验方法及内容 | 第18-19页 |
2.2.1 新型橡胶改性剂对沥青性能影响的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2 新型橡胶改性剂在沥青混合料中熔融状态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19-28页 |
2.3.1 新型橡胶改性剂对沥青宏观性能影响 | 第19-20页 |
2.3.2 新型橡胶改性剂对沥青粘弹特性影响 | 第20-23页 |
2.3.3 新型橡胶改性剂对沥青微观结构影响 | 第23-25页 |
2.3.4 两种沥青红外光谱试验对比 | 第25-27页 |
2.3.5 新型橡胶改性剂在沥青混合料中熔融状态研究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第3章 新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30-44页 |
3.1 新型橡胶改性剂混合料路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3.1.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30-31页 |
3.1.2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31页 |
3.2 基于各影响因素的正交试验设计 | 第31-34页 |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31-33页 |
3.2.2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33-34页 |
3.2.3 试验结果 | 第34页 |
3.3 试验分析 | 第34-42页 |
3.3.1 动稳定度试验分析 | 第34-37页 |
3.3.2 弯曲应变试验分析 | 第37-39页 |
3.3.3 冻融劈裂试验分析 | 第39-41页 |
3.3.4 试验分析汇总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新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分析 | 第44-58页 |
4.1 配合比设计 | 第44-52页 |
4.1.1 新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制备工艺 | 第44-45页 |
4.1.2 试验原材料 | 第45-47页 |
4.1.3 确定最佳油石比 | 第47-52页 |
4.2 路用性能评价 | 第52-57页 |
4.2.1 高温稳定性能 | 第52-54页 |
4.2.2 低温抗裂性能 | 第54-55页 |
4.2.3 抗水损坏性能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新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及主曲线研究 | 第58-75页 |
5.1 新型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 | 第58-60页 |
5.1.1 动态模量的基本概念 | 第58-59页 |
5.1.2 动态模量试验 | 第59-60页 |
5.2 动态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 第60-69页 |
5.2.1 动态模量与温度的关系 | 第62-64页 |
5.2.2 动态模量与频率的关系 | 第64-66页 |
5.2.3 相位角与温度的关系 | 第66-67页 |
5.2.4 相位角与频率的关系 | 第67-69页 |
5.3 动态模量主曲线及分析 | 第69-74页 |
5.3.1 时温等效效应 | 第69页 |
5.3.2 动态模量主曲线的确定 | 第69-74页 |
5.3.3 混合料主曲线分析 | 第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