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径斜拉桥地震易损性及抗震可恢复性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1.2 地震易损性和可恢复性研究现状 | 第14-20页 |
1.2.1 桥梁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 | 第14-16页 |
1.2.2 桥梁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研究 | 第16-19页 |
1.2.3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地震易损性及可恢复性分析的理论方法 | 第22-38页 |
2.1 增量动力分析理论 | 第22-23页 |
2.2 易损性曲线的绘制方法 | 第23-26页 |
2.2.1 易损性曲线建立思路 | 第23页 |
2.2.2 易损性曲线的建立 | 第23-26页 |
2.3 结构抗震可恢复性的分析方法 | 第26-30页 |
2.3.1 抗震可恢复性的定义 | 第26页 |
2.3.2 抗震能力剩余比曲线的形成 | 第26-27页 |
2.3.3 可恢复性指标的建立 | 第27-28页 |
2.3.4 抗震能力剩余比曲线的类型 | 第28-30页 |
2.4 地震动强度的选取 | 第30-31页 |
2.4.1 地震动强度参数的选取 | 第30页 |
2.4.2 地震动强度记录的选取 | 第30-31页 |
2.5 损伤指标评定 | 第31-37页 |
2.5.1 结构破坏准则 | 第31-33页 |
2.5.2 损伤指标确定与描述 | 第33-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江海大桥增量动力分析 | 第38-61页 |
3.1 斜拉桥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3.1.1 工程背景 | 第38页 |
3.1.2 斜拉桥结构特征 | 第38-40页 |
3.2 斜拉桥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40-48页 |
3.2.1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模拟方法 | 第40-41页 |
3.2.2 斜拉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3.2.3 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45-48页 |
3.3 主塔截面划分 | 第48-49页 |
3.4 地震动选取与输入 | 第49-50页 |
3.5 IDA曲线和分析结果 | 第50-60页 |
3.5.1 弯矩-曲率分析原理 | 第50-54页 |
3.5.2 截面弯矩-曲率分析及损伤指标标定 | 第54-55页 |
3.5.3 关键截面IDA分析 | 第55-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江海大桥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1-74页 |
4.1 概述 | 第61页 |
4.2 地震易损性分析 | 第61-73页 |
4.2.1 主塔关键截面易损性曲线 | 第61-70页 |
4.2.2 主塔关键截面易损性对比 | 第70-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江海大桥抗震可恢复性分析 | 第74-94页 |
5.1 概述 | 第74页 |
5.2 抗震可恢复性分析 | 第74-80页 |
5.2.1 地震动强度记录选取 | 第75页 |
5.2.2 抗震能力剩余比曲线绘制 | 第75-80页 |
5.3 抗震可恢复性指标 | 第80-86页 |
5.3.1 整体抗震可恢复性指标 | 第80-82页 |
5.3.2 阶段抗震可恢复性指标 | 第82-84页 |
5.3.3 抗震可恢复性性能等级评定 | 第84-86页 |
5.4 特定地震强度作用后抗震能力剩余比期望值 | 第86-88页 |
5.5 基于抗震可恢复性的设计框架 | 第88-92页 |
5.5.1 抗震安全储备系数 | 第89-90页 |
5.5.2 抗震可恢复性设计思路 | 第90-9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结论 | 第94-96页 |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