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现状探讨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性分析 | 第19-36页 |
2.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 | 第19-20页 |
2.2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分布规律 | 第20-23页 |
2.2.1 时间分布规律 | 第20-21页 |
2.2.2 空间分布规律 | 第21-22页 |
2.2.3 形态分布规律 | 第22-23页 |
2.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23-35页 |
2.3.1 人为因素 | 第23-27页 |
2.3.2 车辆因素 | 第27-28页 |
2.3.3 道路因素 | 第28-32页 |
2.3.4 环境因素 | 第32-34页 |
2.3.5 管理因素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研究 | 第36-54页 |
3.1 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基本特征 | 第36-37页 |
3.1.1 事故多发点的基本定义 | 第36页 |
3.1.2 事故多发点的发展规律 | 第36-37页 |
3.2 传统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及其适用性评价 | 第37-41页 |
3.2.1 传统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 | 第37-40页 |
3.2.2 鉴别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 第40-41页 |
3.3 事故多发点鉴别新方法的提出 | 第41-44页 |
3.3.1 研究思路 | 第41页 |
3.3.2 事故多发点鉴别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3.3.3 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介绍 | 第42-43页 |
3.3.4 鉴别步骤 | 第43-44页 |
3.4 鉴别方法的实例应用 | 第44-53页 |
3.4.1 事故数据来源 | 第44页 |
3.4.2 基于等分法分段的传统累计频率曲线法 | 第44-47页 |
3.4.3 基于滑动窗口法分段的改进累计频率曲线法 | 第47-51页 |
3.4.4 鉴别结果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 | 第54-69页 |
4.1 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驾驶行为机理研究 | 第54-56页 |
4.1.1 驾驶行为状态 | 第54页 |
4.1.2 事故多发点的驾驶特点 | 第54-55页 |
4.1.3 事故多发点的驾驶效应 | 第55-56页 |
4.2 事故多发点影响因素研究 | 第56-58页 |
4.2.1 事故多发点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 第56-57页 |
4.2.2 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方法评述 | 第57-58页 |
4.3 关于FCM聚类法 | 第58-62页 |
4.3.1 模糊聚类分析 | 第58页 |
4.3.2 方法原理 | 第58-61页 |
4.3.3 方法步骤 | 第61-62页 |
4.4 基于FCM聚类的事故多发点成因分析 | 第62-68页 |
4.4.1 成因分析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2页 |
4.4.2 确定事故多发点的事故成因 | 第62-63页 |
4.4.3 聚类效果评价 | 第63-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事故多发点治理对策研究 | 第69-78页 |
5.1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 第69-70页 |
5.1.1 加强普通大众的交通安全知识普及 | 第69页 |
5.1.2 强化沿途民众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 第69页 |
5.1.3 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 第69-70页 |
5.1.4 注重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队伍的建设 | 第70页 |
5.2 车辆方面的治理对策 | 第70页 |
5.3 道路方面的治理对策 | 第70-72页 |
5.3.1 长大下坡路段 | 第70-71页 |
5.3.2 陡坡急弯路段 | 第71-72页 |
5.3.3 视距不良路段 | 第72页 |
5.4 环境管理方面的治理对策 | 第72-77页 |
5.4.1 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研究 | 第72-74页 |
5.4.2 不良天气条件下的治理对策 | 第74-76页 |
5.4.3 提高道路安全管理水平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