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标志优化分析 | 第19-45页 |
2.1 复杂路网下的间接指引分析 | 第19-24页 |
2.1.1 信息分级与选取 | 第20-21页 |
2.1.2 间接指引指路标志设置分析 | 第21-24页 |
2.2 隧道出口处指路标志设置距离优化分析 | 第24-28页 |
2.2.1 隧道出口处驾驶员的视觉认证过程分析 | 第24-25页 |
2.2.2 隧道出口标志可操作距离分析 | 第25-27页 |
2.2.3 信息条数影响下的隧道出口标志最小距离设计 | 第27-28页 |
2.3 限速标志扩能提速分析 | 第28-39页 |
2.3.1 限速标志设置分析 | 第28-31页 |
2.3.2 扩能提速运行速度预测 | 第31-37页 |
2.3.3 行驶安全性验算下的限速值修订 | 第37-39页 |
2.4 强侧风环境下弯道处车辆安全速度计算 | 第39-44页 |
2.4.1 弯道处车辆受力分析 | 第40-42页 |
2.4.2 侧风影响下车辆安全行驶速度计算 | 第42-44页 |
2.5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交通标线优化分析 | 第45-62页 |
3.1 高速公路标线选材分析 | 第45-49页 |
3.1.1 常用标线材料的性能对比 | 第45-46页 |
3.1.2 标线选材考虑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3.1.3 标线材料使用推荐 | 第48-49页 |
3.2 减速标线设置分析 | 第49-57页 |
3.2.1 不同类型减速标线使用分析 | 第49-55页 |
3.2.2 隧道入口视觉减速标线设置位置分析 | 第55-57页 |
3.3 隧道入口振动带设置讨论 | 第57-61页 |
3.3.1 路侧振动带使用分析 | 第57-59页 |
3.3.2 隧道入口路侧振动带设置长度分析 | 第59-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护栏优化分析 | 第62-96页 |
4.1 护栏设置位置分析 | 第62-68页 |
4.1.1 路侧护栏设置位置分析 | 第63-64页 |
4.1.2 中央分隔带护栏设置分析 | 第64-66页 |
4.1.3 护栏的最小长度分析 | 第66-68页 |
4.2 护栏端头防护等级对应结构形式分析 | 第68-74页 |
4.2.1 SKT护栏端头 | 第68-70页 |
4.2.2 SRT-31护栏端头 | 第70-72页 |
4.2.3 X-TENSION350护栏端头 | 第72-74页 |
4.3 旋转式防撞护栏 | 第74-86页 |
4.3.1 旋转式防撞护栏使用分析 | 第74-77页 |
4.3.2 旋转式防撞护栏的防护机理 | 第77-81页 |
4.3.3 旋转式防撞护栏的桶间距设计 | 第81-86页 |
4.4 防撞垫使用分析 | 第86-90页 |
4.4.1 可导向防撞垫吸能材料选择优化 | 第86-88页 |
4.4.2 非导向防撞垫设置分析 | 第88-90页 |
4.5 隧道入口护栏过渡段处理 | 第90-94页 |
4.5.1 路隧结合处护栏设置优化 | 第90页 |
4.5.2 桥隧结合处护栏设置优化 | 第90-94页 |
4.6 小结 | 第94-96页 |
第五章 高速公路其他安全设施优化分析 | 第96-109页 |
5.1 新型视线诱导设施 | 第96-101页 |
5.1.1 弹性柱式轮廓标结构分析 | 第96-100页 |
5.1.2 线形诱导设施使用分析 | 第100-101页 |
5.2 防眩设施 | 第101-108页 |
5.2.1 防眩设施形式选择分析 | 第101-102页 |
5.2.2 防眩网设置计算 | 第102-108页 |
5.3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9-110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附录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