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抑郁症状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抑郁是当前大学生最严峻的心理问题之一第9页
        1.1.2 贫困大学生群体抑郁易感性更高,影响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第9-10页
        1.1.3 积极心理品质是改善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资源视角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页
        1.2.2 实践意义第11-12页
2 文献综述第12-21页
    2.1 核心概念界定第12-13页
        2.1.1 抑郁第12页
        2.1.2 积极心理品质第12页
        2.1.3 贫困大学生第12-13页
    2.2 关于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概述第13-17页
        2.2.1 关于抑郁的界定及分类研究第13页
        2.2.2 关于抑郁理论的研究第13-14页
        2.2.3 关于贫困大学生抑郁的现状研究第14-17页
    2.3 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概述第17-20页
        2.3.1 关于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基础研究第17-19页
        2.3.2 关于我国贫困大学生积极品质的研究第19-20页
    2.4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第20-21页
3 研究设计第21-23页
    3.1 研究目的第21-22页
    3.2 研究对象第22页
    3.3 研究工具第22-23页
        3.3.1 SDS抑郁自评量表第22页
        3.3.2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第22-23页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3页
4 研究结果第23-34页
    4.1 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的特点第23-25页
        4.1.1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SDS各维度上的基本情况第23-24页
        4.1.2 贫困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第24页
        4.1.3 贫困生抑郁得分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第24-25页
    4.2 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第25-31页
        4.2.1 不同类型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总分上的基本情况第25-26页
        4.2.2 不同性别贫困生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第26-27页
        4.2.3 不同年级贫困生在积极心理品质24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第27-28页
        4.2.4 独生与非独生贫困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上的差异第28-29页
        4.2.5 不同家庭住所地贫困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上的差异检验第29-30页
        4.2.6 不同学科类型贫困生在积极心理品质各维度上的差异检验第30-31页
    4.3 贫困生抑郁症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第31-34页
        4.3.1 有抑郁症状的贫困生和无抑郁症状的贫困生在积极心理品质个维度上的差异检验第31-32页
        4.3.2 贫困生抑郁症状与积极心理品质总分的相关分析第32页
        4.3.3 贫困生抑郁维度与积极心理品质6个分量表的相关分析第32-33页
        4.3.4 贫困生抑郁症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回归分析第33-34页
5 讨论第34-40页
    5.1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抑郁现状分析第34页
    5.2 贫困生抑郁症状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分析第34-36页
        5.2.1 贫困生抑郁症状在性别上的情况分析第34页
        5.2.2 贫困生抑郁症状在年级上的情况分析第34-35页
        5.2.3 贫困生抑郁症状在是否独生上的情况分析第35页
        5.2.4 贫困生抑郁症状在家庭住所地上的情况分析第35页
        5.2.5 贫困生抑郁症状在学科类型上的情况分析第35-36页
    5.3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现状分析第36页
    5.4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情况分析第36-38页
        5.4.1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性别上的情况分析第36页
        5.4.2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年级上的情况分析第36-37页
        5.4.3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是否独生上的情况分析第37页
        5.4.4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家庭住所地上的情况分析第37-38页
        5.4.5 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在学科类型上的情况分析第38页
    5.5 贫困生抑郁症状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分析第38-40页
6 结论第40-41页
7 启示第41-43页
    7.1 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第41页
    7.2 帮助贫困大学生学会接纳自我,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第41页
    7.3 深入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第41-42页
    7.4 引导贫困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会调解情绪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附录第49-54页
    附录一:基本人口学信息第49-50页
    附录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第50-53页
    附录三:SDS自评量表第53-54页
致谢第54-57页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坚韧人格、思维风格与抑郁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女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积极情绪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