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26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1.1.1 抑郁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 第9页 |
1.1.2 抑郁呈低龄化趋势 | 第9页 |
1.1.3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1.2.1 关于抑郁的研究 | 第10-18页 |
1.2.2 关于坚韧人格的研究 | 第18-21页 |
1.2.3 关于思维风格的研究 | 第21-2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4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4页 |
1.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24-26页 |
2 研究目的与研究设计 | 第26-29页 |
2.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26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2.1.2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2.2.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26-28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28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9-37页 |
3.1 大学生抑郁的特点 | 第29-30页 |
3.1.1 大学生抑郁的检出率 | 第29页 |
3.1.2 大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 | 第29页 |
3.1.3 大学生抑郁的年级差异 | 第29-30页 |
3.1.4 大学生抑郁的学科差异 | 第30页 |
3.2 大学生坚韧人格的特点 | 第30-32页 |
3.2.1 大学生坚韧人格的性别差异 | 第30页 |
3.2.2 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年级差异 | 第30-31页 |
3.2.3 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学科差异 | 第31-32页 |
3.3 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点 | 第32-34页 |
3.3.1 大学生思维风格的性别差异 | 第32页 |
3.3.2 大学生思维风格的年级差异 | 第32-33页 |
3.3.3 大学生思维风格的学科差异 | 第33-34页 |
3.4 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3.4.1 坚韧人格与大学生抑郁的相关 | 第34页 |
3.4.2 思维风格与大学生抑郁的相关 | 第34-35页 |
3.4.3 思维风格与坚韧人格的相关 | 第35页 |
3.5 坚韧人格、思维风格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作用 | 第35-36页 |
3.6 思维风格对坚韧人格与大学生抑郁的调节作用 | 第36-37页 |
4 讨论 | 第37-42页 |
4.1 大学生坚韧人格、思维风格和抑郁的特点 | 第37-39页 |
4.1.1 大学生抑郁的情况 | 第37页 |
4.1.2 大学生抑郁的特点 | 第37页 |
4.1.3 大学生坚韧人格的特点 | 第37-38页 |
4.1.4 大学生思维风格的特点 | 第38-39页 |
4.2 坚韧人格、思维风格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1 坚韧人格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2 思维风格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 第40页 |
4.2.3 坚韧人格对思维风格的影响 | 第40页 |
4.3 坚韧人格、思维风格对大学生抑郁的预测 | 第40-41页 |
4.4 思维风格对坚韧人格与大学生抑郁的调节作用 | 第41-42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2-46页 |
5.1 结论 | 第42页 |
5.2 建议 | 第42-44页 |
5.2.1 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加强大学新生生涯规划教育 | 第42-43页 |
5.2.2 重视坚韧人格的培养,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 第43页 |
5.2.3 有重点的进行思维训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 第43-44页 |
5.3 研究的不足 | 第44-45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录 | 第52-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