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引言 | 第11-14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3-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3 研究假设 | 第13-14页 |
2.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2.1 怀旧的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1 怀旧概念与界定 | 第14页 |
2.1.2 怀旧的类型 | 第14-15页 |
2.1.3 怀旧的功能 | 第15-16页 |
2.1.4 怀旧心理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1.5 怀旧心理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2 领悟社会支持的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1 领悟社会支持研究背景及概念 | 第19页 |
2.2.2 领悟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2.2.3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 第20页 |
2.2.4 领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2.3 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3.研究一:大学生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 | 第23-41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4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4.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4.2 测量工具 | 第24-25页 |
3.4.3 研究程序 | 第25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25-36页 |
3.5.1 大学生怀旧心理总体状况调查 | 第25-30页 |
3.5.2 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 | 第30-35页 |
3.5.3 大学生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3.5.4 大学生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回归分析 | 第36页 |
3.6 讨论 | 第36-41页 |
3.6.1 关于大学生怀旧心理调查结果的讨论 | 第36-38页 |
3.6.2 关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的讨论 | 第38-39页 |
3.6.3 大学生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讨论 | 第39-41页 |
4.研究二:怀旧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怀旧心理的干预研究 | 第41-52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4.2 干预研究假设 | 第41页 |
4.3 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 第41-44页 |
4.3.1 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第41-42页 |
4.3.2 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步骤 | 第42-43页 |
4.3.3 团体辅导具体安排 | 第43-44页 |
4.4 研究设计 | 第44-45页 |
4.4.1 被试选取 | 第44页 |
4.4.2 实验设计流程 | 第44页 |
4.4.3 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 | 第44-45页 |
4.4.4 干预研究效果的评估方法 | 第45页 |
4.5 干预研究的结果 | 第45-50页 |
4.5.1 实验组对照组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前测数据比较 | 第45-46页 |
4.5.2 实验组对照组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后测数据比较 | 第46-47页 |
4.5.3 对照组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前后测数据比较 | 第47页 |
4.5.4 实验组怀旧心理与领悟社会支持前后测数据比较 | 第47-48页 |
4.5.5 干预研究的质性研究结果 | 第48-50页 |
4.6 讨论 | 第50-52页 |
4.6.1 团体干预效果整体评价 | 第50页 |
4.6.2 实验组、控制组干预效果比较讨论 | 第50-52页 |
5.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5.2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52-53页 |
5.3 教育建议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74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
附录二:团体辅导方案 | 第62-72页 |
附录三:团辅部分图片材料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