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导论 | 第12-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2 企业并购理论概述 | 第17-26页 |
2.1 企业并购的一般理论 | 第17-19页 |
2.1.1 效率理论 | 第17-18页 |
2.1.2 代理问题 | 第18页 |
2.1.3 信息与信号理论 | 第18-19页 |
2.1.4 自由现金流量假说 | 第19页 |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第19-21页 |
2.2.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2.2.2 内部化理论 | 第20页 |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20-21页 |
2.2.4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2.3 跨国并购理论 | 第21-25页 |
2.3.1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第22-23页 |
2.3.2 跨国并购效应理论 | 第23-25页 |
2.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理论 | 第25-26页 |
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治风险及成因分析 | 第26-45页 |
3.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 第26-30页 |
3.1.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3.1.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 | 第27-28页 |
3.1.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与效果 | 第28-29页 |
3.1.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 第29-30页 |
3.2 政治风险的结构 | 第30-35页 |
3.2.1 宏观政治风险 | 第30-32页 |
3.2.2 微观政治风险 | 第32-34页 |
3.2.3 政治风险测度指标 | 第34-35页 |
3.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的特征 | 第35-40页 |
3.3.1 蚕食式征用风险较为突出 | 第35-37页 |
3.3.2 非政府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 第37-38页 |
3.3.3 频繁遭到歧视性政治干预 | 第38-40页 |
3.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治风险凸显的原因 | 第40-45页 |
3.4.1 东道国政府对涉及敏感行业的海外并购高度敏感 | 第40-41页 |
3.4.2 对中国威胁论的渲染与夸大 | 第41-42页 |
3.4.3 海外并购政策频繁变动及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第42-43页 |
3.4.4 东道国政局动荡 | 第43-45页 |
4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政治风险应对策略 | 第45-54页 |
4.1 并购活动前对东道国的政治风险进行评估 | 第45-46页 |
4.2 健全海外投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及协调机构,重视公关活动 | 第46-47页 |
4.3 建立系统的海外投资保护体系 | 第47-48页 |
4.4 低调进行并购活动,不同的行业选择不同的并购方式 | 第48-49页 |
4.5 捆绑海外企业联合开展并购活动,民企应发挥更大作用 | 第49-51页 |
4.6 实现本土化,充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 第51-52页 |
4.7 政治风险补救措施 | 第52-54页 |
4.7.1 被动接受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损失,风险过大时逐步撤资 | 第52页 |
4.7.2 继续与东道国维持合作关系,寻找商业机会 | 第52-53页 |
4.7.3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或进行索赔 | 第53-54页 |
5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