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对比实验法 | 第1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3-16页 |
2.1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2.1.1 学案 | 第13页 |
2.1.2 学案导学 | 第13页 |
2.1.3 问题 | 第13页 |
2.1.4 问题驱动 | 第13页 |
2.1.5 教学模式 | 第13-14页 |
2.2 学习理论 | 第14-16页 |
2.2.1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4页 |
2.2.3 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2.2.4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2.5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15页 |
2.2.6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5-16页 |
3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高中必修I元素化学教学设计 | 第16-31页 |
3.1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实践具体做法 | 第16-18页 |
3.1.1 课前准备 | 第16-17页 |
3.1.2 课堂教学 | 第17-18页 |
3.1.3 课后活动 | 第18页 |
3.2 高中必修I元素化学学案设计 | 第18-31页 |
3.2.1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片段) | 第18-21页 |
3.2.2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学片段) | 第21-23页 |
3.2.3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片段) | 第23-25页 |
3.2.4 硫和氮的氧化物(教学片段) | 第25-28页 |
3.2.5 硫酸(教学片断) | 第28-31页 |
4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必修I元素化学教学实践与结果分析 | 第31-41页 |
4.1 实验方案 | 第31页 |
4.1.1 实验对象、时间和内容 | 第31页 |
4.1.2 实验变量控制 | 第31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1页 |
4.2.1 实验前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 第31-34页 |
4.2.2 化学试卷I测试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2.3 实验后学生学习状况调查 | 第35-37页 |
4.2.4 化学试卷II测试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4.2.5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分析 | 第39-41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1-43页 |
5.1 结论 | 第41页 |
5.2 建议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录A 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 第45-46页 |
附录B 化学试卷I | 第46-50页 |
附录C 化学试卷II | 第50-54页 |
附录D 化学试卷I测试成绩 | 第54-56页 |
附录E 化学试卷II测试成绩 | 第56-58页 |
附录F “学案导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