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史论文--中国论文

学堂乐歌的美学特征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6-9页
    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6页
    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6-9页
第1章 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第9-14页
    1.1 中国社会转型的迫切愿望第9-10页
        1.1.1 统治阶级应对民族危机第9页
        1.1.2 新兴社会阶层与新兴资本走上历史舞台第9-10页
    1.2 早期的新文化浪潮第10-14页
        1.2.1 新式文化兴起第10-11页
        1.2.2 思想先进的新士绅群体第11页
        1.2.3 学生群体投身文化浪潮第11-12页
        1.2.4 美学现代性现实条件第12-14页
第2章 学堂乐歌的美学价值第14-42页
    2.1 旧曲填词形式的改编乐歌第14-32页
        2.1.1 国外曲调填词而成的改编乐歌第14-24页
        2.1.2 传统曲调填词的改编乐歌第24-32页
    2.2 原创性质的学堂乐歌第32-42页
        2.2.1 李叔同沈心工的原创乐歌第32-37页
        2.2.2 黎锦晖的原创学堂乐歌第37-42页
第3章 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借鉴意义第42-49页
    3.1 学堂乐歌对现代音乐教育的意义第42-44页
    3.2 曲折发展体现社会发展曲折性第44-45页
    3.3 对当代歌曲创作的借鉴意义第45-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门德尔松《升F小调幻想曲(op.28)》的风格把握与演奏特征研究
下一篇:音高序列思维在20世纪欧美音乐创作中的接受状况:宏观图景与典型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