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协同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地铁1号线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1-12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2-13页
        1.3.1 研究目的第12页
        1.3.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3-15页
2 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的基本理论分析第15-23页
    2.1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特性对比分析第15-16页
        2.1.1 基本交通特性的对比第15页
        2.1.2 基于特性对比的功能定位分析第15-16页
    2.2 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同的意义与特性第16-17页
    2.3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的自组织分析第17-20页
        2.3.1 开放性分析第17-19页
        2.3.2 非平衡性分析第19页
        2.3.3 非线性分析第19-20页
        2.3.4 涨落性分析第20页
    2.4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的伺服分析第20-21页
        2.4.1 协同规划的快变量第20页
        2.4.2 协同规划的慢变量第20-21页
    2.5 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协同的目标第21-22页
        2.5.1 公交主体上的协同第21页
        2.5.2 公共交通各层次上的协同第21-22页
    2.6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既有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同方法第23-45页
    3.1 常规公交协同调整概述第23-27页
        3.1.1 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相关形态分类第23页
        3.1.2 常规公交站点协同原则第23-24页
        3.1.3 常规公交候选站点的选择标准第24-25页
        3.1.4 常规公交线网协同原则、标准及措施第25-26页
        3.1.5 常规公交协同调整流程第26-27页
    3.2 常规公交候选线路的生成第27-31页
        3.2.1 可通行常规公交的道路网络生成第27-28页
        3.2.2 常规公交候选线路的生成第28-31页
    3.3 路网的路径搜索及客流分配方法第31-36页
    3.4 协同规划调整模型建模分析第36-40页
        3.4.1 目标函数的确立第36-39页
        3.4.2 约束条件的建立第39-40页
        3.4.3 协同规划的完整模型第40页
    3.5 协同规划模型的求解算法第40-44页
        3.5.1 求解的关键技术设计第41-42页
        3.5.2 算例分析第42-44页
    3.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4 新增接运公交与轨道交通的协同方法第45-55页
    4.1 轨道交通接运公交服务定位第45-46页
    4.2 新增接运公交接运范围及站点选取第46-48页
        4.2.1 轨道接运范围确定第46-47页
        4.2.2 接运公交首末站点的选取第47-48页
    4.3 新增接运公交线网的布设第48-49页
        4.3.1 接运公交线网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8-49页
        4.3.2 接运公交线网布局的优化原则第49页
    4.4 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模型及求解第49-54页
        4.4.1 模型假设第49页
        4.4.2 接运公交最优线路布设的目标函数建立第49-51页
        4.4.3 约束条件第51页
        4.4.4 模型的建立第51页
        4.4.5 模型的求解第51-52页
        4.4.6 算例分析第52-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5 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与城市常规公交协同研究第55-66页
    5.1 城市概况第55页
    5.2 哈尔滨市常规公交系统现状及分析第55页
    5.3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系统现状及分析第55-56页
    5.4 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同现状第56-57页
    5.5 基于轨道交通的接运公交线网布设第57-60页
    5.6 基于轨道交通的常规公交协同规划调整第60-65页
    5.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附录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就业可达性与碳排放指标的轨道交通影响研究--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
下一篇: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