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航空运输经济论文--中国航空运输论文--地方航空运输经济论文

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策略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第12-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论文结构第12-13页
    1.4 研究方法和路线第13-15页
        1.4.1 研究方法第13页
        1.4.2 研究路线第13-1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5-18页
    2.1 航班延误相关概念第15-17页
        2.1.1 航班延误的概念第15-16页
        2.1.2 航班延误补偿标准第16页
        2.1.3 航班延误的原因第16-17页
    2.2 服务补救理论第17页
    2.3 抱怨冰山理论第17-18页
第三章 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现状分析第18-28页
    3.1 郑州机场简介第18-19页
    3.2 郑州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的原因分析第19-21页
        3.2.1 恶劣天气原因第19-20页
        3.2.2 航空公司原因第20页
        3.2.3 航空管制原因第20-21页
        3.2.4 乘客自身原因第21页
    3.3 郑州机场航班大面积延误的影响第21-23页
        3.3.1 航班延误造成旅客投诉率上升第21-22页
        3.3.2 航班延误对航空安全造成威胁第22页
        3.3.3 航班延误降低航空运输竞争优势第22-23页
        3.3.4 航班延误影响机场正常运营第23页
    3.4 郑州机场航班延误应急处置现状第23-24页
        3.4.1 组建大面积航班延误处置机构第23页
        3.4.2 明确了大面积航班延误的响应等级第23-24页
        3.4.3 积极实施了机场改建扩建工程第24页
    3.5 郑州机场航班延误应急处置存在问题分析第24-28页
        3.5.1 郑州机场航班延误应急处置宏观环境分析第25-26页
        3.5.2 郑州机场航班延误应急处置内部环境分析第26-28页
第四章 提高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能力的对策第28-31页
    4.1 完善航班信息发布第28-29页
        4.1.1 建立完善的机场信息发布平台第28页
        4.1.2 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发布信息第28-29页
    4.2 加强航班运行保障第29页
    4.3 提高旅客服务水平第29-30页
    4.4 建立旅客补偿标准第30-31页
第五章 完善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应急处置保障机制第31-38页
    5.1 组织指挥机制第31-32页
        5.1.1 建立郑州机场大面积航班延误决策管理和具体执行双层工作机制第31页
        5.1.2 建立AOC和TOC运行模式第31-32页
    5.2 硬件保障机制第32-33页
        5.2.1 加快郑州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第32页
        5.2.2 加大现有保障设施的投入力度第32-33页
        5.2.3 改进和优化机场的起降程序第33页
    5.3 人力资源保障机制第33-34页
        5.3.1 改进完善人员招聘机制第33页
        5.3.2 改进完善薪酬体系第33-34页
        5.3.3 加大业务培训力度第34页
    5.4 后勤保障机制第34-35页
        5.4.1 加强滞留区域环境保障第34-35页
        5.4.2 加强工作人员后勤保障第35页
    5.5 监督评价机制第35-36页
    5.6 协调联动机制第36-38页
        5.6.1 加强政府协调联动功能第36页
        5.6.2 发挥机场协调联动作用第36-3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38-40页
    6.1 研究结论第38页
    6.2 不足及展望第38-40页
致谢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4页
附录一第44-47页
附录二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协同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地铁1号线为例
下一篇:空间环境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装置设计及试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