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城市铁路、市郊铁路论文

基于就业可达性与碳排放指标的轨道交通影响研究--以西安地铁2号线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论文背景与意义第11-13页
        1.1.1 论文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可达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碳排放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研究方法及对象第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6页
        1.3.2 研究对象第1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19页
第二章 就业可达性与碳排放的相关理论第19-30页
    2.1 就业可达性理论第19-23页
        2.1.1 就业可达性概念第19-20页
        2.1.2 就业可达性测算模型第20-22页
        2.1.3 就业可达性差距模型第22-23页
    2.2 碳排放理论第23-25页
        2.2.1 碳排放概念第23页
        2.2.2 碳排放计算公式第23-24页
        2.2.3 碳排放因子第24-25页
    2.3 地铁票价政策与方案第25-26页
        2.3.1 票价政策第25-26页
        2.3.2 票价方案第26页
    2.4 交通需求预测理论第26-28页
        2.4.1 交通发生阶段第27页
        2.4.2 交通分布阶段第27页
        2.4.3 方式划分阶段第27-28页
        2.4.4 交通分配阶段第28页
    2.5 就业可达性-碳排放模型与交通模型融合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指标测算第30-49页
    3.1 项目概况与数据来源第30-32页
        3.1.1 项目概况与研究区域第30-31页
        3.1.2 数据类型与来源第31-32页
    3.2 数据分析一体化平台第32-43页
        3.2.1 数据处理平台架构第32-34页
        3.2.2 Cube交通模型分析第34-41页
        3.2.3 ArcGIS数据库分析第41-43页
    3.3 就业可达性的测算第43-46页
        3.3.1 就业人.及岗位测算第44-45页
        3.3.2 阻抗函数测算第45页
        3.3.3 就业出行方式划分第45-46页
        3.3.4 就业可达性测算第46页
    3.4 碳排放的测算第46-48页
        3.4.1 区域产生-承受的碳排放第46-47页
        3.4.2 交通出行矩阵测算第47页
        3.4.3 出行距离矩阵测算第47页
        3.4.4 路段分方式流量测算第47页
        3.4.5 碳排放测算第47-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地铁2号线建设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第49-62页
    4.1 概述第49页
    4.2 不同出行距离与不同区域的就业可达性分布研究第49-55页
        4.2.1 不同出行距离的就业可达性分布特征研究第49-52页
        4.2.2 不同区域的就业可达性分布特征研究第52-55页
    4.3 地铁2号线建设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第55-61页
        4.3.1 地铁2号线建设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第55-57页
        4.3.2 地铁2号线建设对就业可达性差距的影响研究第57-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地铁2号线建设与票价方案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第62-77页
    5.1 概述第62页
    5.2 地铁2号线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第62-71页
        5.2.1 地铁2号线建设后西安市碳排放分布第62-66页
        5.2.2 地铁2号线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第66-70页
        5.2.3 区域产生-承受碳排放变化的对比研究第70-71页
    5.3 地铁2号线票价方案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第71-75页
        5.3.1 固定票价制下不同价格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第71-73页
        5.3.2 固定制与区间制票价对碳排放影响的对比研究第73-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7-78页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78页
    6.3 有待研究的问题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ML-BP算法的出行方式识别研究
下一篇:常规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协同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地铁1号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