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国教育事业论文--教育制度论文--办学形式论文--私立论文

文化视野下的“补习教育”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缘起:基于“补习教育”现实困惑的思考第12-14页
    一、理论探索:基于“补习教育”内涵的反思第12页
    二、现实回应:基于“补习教育”功能发挥的困惑第12-13页
    三、兴趣驱使:基于个人“补习教育”实践的体悟第13-14页
第一章 话语背景:基本范畴与研究思路第14-27页
    一、基本范畴的界定和解读第14-18页
        (一)文化与“文化视野”第14-15页
        (二)“补课”与“补习”第15页
        (三)“教育补习”与“补习教育”第15-16页
        (四)本研究对于“补习教育”的界定第16-18页
    二、相关文献综述第18-23页
        (一)关于“补习教育”内涵的研究第18-20页
        (二)关于“补习教育”兴盛原因的研究第20-21页
        (三)关于“补习教育”影响及对策的研究第21-23页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第23-27页
        (一)研究的目的第23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23-24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4-27页
第二章 价值呈现:“补习教育”及其文化的理论梳理第27-38页
    一、文化的概念与特质第27-30页
        (一)文化概念的理解第27-29页
        (二)文化特质的解读第29-30页
        (三)文化视野的“批判”实质第30页
    二、“补习教育”的内涵把握第30-35页
        (一)“补习教育”的概念提出第30-32页
        (二)“补习教育”的内涵概括第32-34页
        (三)“补习教育”的特征把握第34-35页
    三、洞察意义:“补习教育”的文化价值审视第35-38页
        (一)“补习教育”的文化传承价值第36页
        (二)“补习教育”在文化冲突与变迁中的沟通价值第36-37页
        (三)“补习教育”在文化整合中的创新价值第37-38页
第三章 历史回望:中国“补习教育”的文化历程第38-48页
    一、从中国古代私学看“补习教育”(学校产生以来-1840年)第38-42页
        (一)官学失修,为私学的诞生创造条件第38-39页
        (二)古代私学的开办形式第39-40页
        (三)古代私学和当代“补习教育”在内容特征上存在共鸣第40-42页
    二、从中国近现代的新型私学看“补习教育”(1840-1977年)第42-45页
        (一)社会条件为近现代补习教育提供了生长土壤第42-43页
        (二)近现代新型私学的开办形式第43-44页
        (三)特征上近现代新型私学趋近于当代“补习教育”第44-45页
    三、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补习教育”(1978年至今)第45-48页
        (一)当代“补习教育”得以成长的条件第45-47页
        (二)当代“补习教育”的开办形式第47页
        (三)当代“补习教育”的内容特征第47-48页
第四章 文化批判:中国“补习教育”的现状考察第48-59页
    一、持续升温:“补习教育”的文化乱象及其分析第48-52页
        (一)乱象一:“补习教育”或成盈利手段,补习收益待议第48-50页
        (二)乱象二:“补习教育”提供者资质参差,补习质量堪忧第50页
        (三)乱象三:“补习”成时尚,“补习教育”沦为摆设第50-51页
        (四)乱象四:理解偏差,“补习教育”遭质疑第51-52页
    二、成因分析:“补习教育”何以如此第52-56页
        (一)环境解答:文化观念与经济支持第52-53页
        (二)时代所趋:现代教育观的变革第53-54页
        (三)法制要求:无法逾越的学校教育制度第54页
        (四)集体无意识:缺乏理性认识的补习教育观念第54-56页
        (五)欲壑难填:“不够完美”的教育资源第56页
    三、真相还原:基于文化批判的“补习教育”再认识第56-59页
        (一)当前“补习教育”“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处境第57页
        (二)“补习教育”新观念第57-59页
第五章 未来展望:创建价值引领的优质“补习教育”第59-67页
    一、重塑内涵,优化“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第59-61页
        (一)积极优化“补习教育”的内涵第59页
        (二)重塑“补习教育”的文化形象第59-60页
        (三)华丽转型:从课后补充到多维辅助的角色转变第60-61页
    二、创建优质“补习教育”的文化引领原则第61-64页
        (一)统一理念原则第61页
        (二)凝聚力原则第61-62页
        (三)特色原则(个性原则)第62-64页
        (四)敢于做原则第64页
    三、升级特色,重组“补习教育”的多元模式第64-67页
        (一)机构组织模式第65页
        (二)学习管理模式第65页
        (三)补习教育者职责模式第65-66页
        (四)课程设计模式第66-67页
结语:探寻一条优质“补习教育”之路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3页
附录一:沁水县“补习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第73-77页
附录二:沁水县“补习教育”现状访谈提纲第77-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本人在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一览表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学硕士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对X高校全日制教育学硕士毕业生的调查
下一篇:山东省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