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空、航天论文--航空论文--航空发动机(推进系统)论文--空气喷气式发动机论文--燃气涡轮发动机论文

跨声速涡轮叶栅气膜冷却特性数值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跨声速涡轮叶栅气膜冷却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3 超声速气膜冷却研究分析及现状第19-26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26-28页
第二章 跨声速涡轮叶栅气膜冷却的数值计算方法第28-38页
    2.1 基本控制方程第28-30页
        2.1.1 物质导数第28-29页
        2.1.2 质量守恒方程(连续性方程)第29页
        2.1.3 动量守恒方程(Navier-Stokes方程)第29-30页
        2.1.4 能量守恒方程第30页
    2.2 湍流模型第30-35页
        2.2.1 标准k-ε 模型第30-31页
        2.2.2 重整化群k-ε 模型第31-32页
        2.2.3 可实现k-ε 模型第32页
        2.2.4 剪应力输运k-ω 模型第32-34页
        2.2.5 湍流模型验证第34-35页
    2.3 网格划分与独立性试验第35-37页
        2.3.1 网格划分第35-36页
        2.3.2 网格独立性试验第36-37页
    2.4 参数定义第37-38页
第三章 二维叶栅亚声速、跨声速和超声速气膜冷却特性分析第38-62页
    3.1 二维叶栅流场分析第38-40页
    3.2 二维亚声速气膜冷却特性分析第40-44页
        3.2.1 二维亚声速气膜冷却流场分析第40-41页
        3.2.2 气膜孔倾角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41-43页
        3.2.3 吹风比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43-44页
        3.2.4 气膜孔位置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44页
    3.3 二维叶栅跨声速气膜冷却特性分析第44-49页
        3.3.1 二维跨声速气膜冷却的流场分析第44-45页
        3.3.2 气膜孔角度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45-46页
        3.3.3 吹风比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46-48页
        3.3.4 气膜孔位置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48-49页
    3.4 二维叶栅超声速气膜冷却特性分析第49-60页
        3.4.1 二维超声速气膜冷却的流场分析第49-51页
        3.4.2 气膜孔倾角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51-53页
        3.4.3 吹风比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53-55页
        3.4.4 气膜孔位置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55-56页
        3.4.5 主流进出.压力比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56-58页
        3.4.6 孔径大小对气膜冷却的影响第58-60页
    3.5 小结第60-62页
第四章 三维形状孔超声速气膜冷却特性研究第62-94页
    4.1 设计落压比计算方法第62-63页
    4.2 三维气膜孔模型第63页
    4.3 三维气膜孔出.形状对冷却特性影响第63-71页
        4.3.1 典型工况下气膜孔出.形状对冷却特性的影响第63-65页
        4.3.2 P/D=2、PR=3 时气膜孔出.形状对冷却特性的影响第65-66页
        4.3.3 P/D=3、PR=3 时气膜孔出.形状冷却特性第66-67页
        4.3.4 P/D=2、PR=2.33时气膜孔出.形状冷却特性第67-69页
        4.3.5 P/D=2、PR=4 时气膜孔出.形状冷却特性第69-71页
    4.4 气膜孔间距对冷却特性的影响第71-81页
        4.4.1 α=15°时孔间距对冷却特性的影响第71-75页
        4.4.2 α=30°时孔间距对冷却特性的影响第75-78页
        4.4.3 α=45°时孔间距对冷却特性的影响第78-81页
    4.5 主流压比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第81-90页
        4.5.1 α=15°时不同PR的冷却特性第81-85页
        4.5.2 α=25°时不同PR的冷却特性第85-87页
        4.5.3 α=30°时不同PR的冷却特性第87-88页
        4.5.4 α=45°时不同PR的冷却特性第88-90页
    4.6 入射角度对气膜冷却效率影响第90-93页
    4.7 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5.1 本文研究结论第94-95页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致谢第100-102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复合材料加筋板结构低速冲击损伤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频域法的直升机旋转桨叶模型分布动载荷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