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关键部件耐撞性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1-17页 |
1.2.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内容 | 第11-14页 |
1.2.2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3 汽车碰撞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国内外碰撞法规及相关理论 | 第22-37页 |
2.1 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 第22-27页 |
2.1.1 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简介 | 第23-25页 |
2.1.2 NCAP | 第25-27页 |
2.2 有限元理论 | 第27-33页 |
2.2.1 有限元原理基本方程 | 第27-29页 |
2.2.2 中心差分法与时间步长 | 第29-30页 |
2.2.3 材料应变率模型 | 第30-31页 |
2.2.4 单元类型 | 第31-33页 |
2.2.5 接触与沙漏 | 第33页 |
2.3 试验设计方法 | 第33-36页 |
2.3.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2.3.2 正交试验的方差分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薄壁构件的耐撞性分析 | 第37-47页 |
3.1 薄壁构件变形模式 | 第37-38页 |
3.2 焊点与耐撞性 | 第38-40页 |
3.2.1 焊点的失效 | 第38-39页 |
3.2.2 焊点间距对耐撞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 截面形状与耐撞性 | 第40-42页 |
3.4 壁厚与耐撞性 | 第42-43页 |
3.5 预变形与耐撞性 | 第43页 |
3.6 膨胀式吸能结构研究 | 第43-46页 |
3.6.1 膨胀结构及吸能机理 | 第43-44页 |
3.6.2 碰撞仿真模型 | 第44-45页 |
3.6.3 基于正交设计的膨胀式吸能结构研究 | 第45-4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冲压成型效应对碰撞性能的影响 | 第47-57页 |
4.1 冲压成型仿真分析基础 | 第47-51页 |
4.1.1 一步逆成型法基本理论 | 第47-48页 |
4.1.2 冲压仿真分析 | 第48-51页 |
4.2 冲压成型与碰撞性能分析的数据映射 | 第51-52页 |
4.3 关联冲压成型效应的汽车纵梁碰撞性能分析 | 第52-56页 |
4.3.1 纵梁碰撞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3.2 纵梁成型性分析 | 第54页 |
4.3.3 关联冲压成型效应的纵梁耐撞性对比分析 | 第54-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基于回归模型的汽车正碰性能改进设计 | 第57-77页 |
5.1 汽车正碰主吸能件及其在碰撞中的作用 | 第57-58页 |
5.2 汽车正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第58-61页 |
5.2.1 几何清理及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5.2.2 汽车相关部件建模 | 第59-60页 |
5.2.3 整车有限元模型及验证 | 第60-61页 |
5.3 试验设计方案 | 第61-65页 |
5.3.1 均匀试验设计 | 第61-63页 |
5.3.2 汽车正碰均匀表头设计 | 第63-65页 |
5.4 多元回归分析 | 第65-70页 |
5.4.1 回归模型参数的估计 | 第65-67页 |
5.4.2 回归模型显著性检验 | 第67-68页 |
5.4.3 逐步回归 | 第68页 |
5.4.4 汽车正碰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68-70页 |
5.5 多目标优化方法 | 第70-73页 |
5.6 汽车正碰多目标优化 | 第73-7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7-78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