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电气设备及附件论文

基于差动制动的客车电子稳定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客车安全性研究的的背景及意义第8-11页
    1.2 国内外ESP发展现状第11-12页
    1.3 车辆ESP控制系统第12-15页
        1.3.1 ESP控制系统基本原理第13-14页
        1.3.2 ESP控制系统组成第14-15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第15-17页
第二章 客车稳定性分析与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第17-28页
    2.1 客车稳定性分析第17-19页
        2.1.1 汽车失稳的原因第17-18页
        2.1.2 影响汽车稳定性的两个重要参数第18-19页
    2.2 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简介第19-20页
    2.3 车辆动力学参考模型及控制变量名义值的确定第20-23页
        2.3.1 车辆动力学参考模型第20-21页
        2.3.2 名义横摆角速度的计算第21-22页
        2.3.3 名义侧偏角的计算第22-23页
    2.4 轮胎模型第23-25页
    2.5 车辆动力学模型第25-27页
        2.5.1 车辆动力学方程第25-26页
        2.5.2 辅助计算模块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客车 ESP控制系统设计第28-35页
    3.1 客车稳定性控制方式第28页
    3.2 汽车失稳状态判断第28-30页
    3.3 制动力分配策略第30-32页
        3.3.1 单个车轮制动力分配策略第30-31页
        3.3.2 单侧车轮制动力分配策略第31-32页
    3.4 制动力轴间分配公式第32-33页
    3.5 客车 ESP 系统的控制系统结构第33-34页
    3.6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客车 ESP控制系统建模与模糊控制器的设计第35-48页
    4.1 整车图形建模的确定第35-37页
        4.1.1 参考模型第35页
        4.1.2 车辆模型第35-36页
        4.1.3 轮胎模型第36-37页
    4.2 基于 Stateflow 的控制车轮逻辑模型第37-39页
        4.2.1 Stateflow 概述第37页
        4.2.2 两种控制车轮选择逻辑建模第37-39页
    4.3 PID 控制第39-42页
        4.3.1 PID 控制概述第39-40页
        4.3.2 控制系统设计第40-41页
        4.3.3 PID 控制参数整定第41-42页
    4.4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第42-47页
        4.4.1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第42-43页
        4.4.2 基于模糊控制的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第43-47页
    4.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五章 客车稳定性控制仿真分析第48-56页
    5.1 客车动力学仿真参数第48页
    5.2 PID 控制器仿真分析第48-53页
        5.2.1 基于单个车轮制动的 ESP 控制系统仿真第48-50页
        5.2.2 基于单侧车轮制动的 ESP 控制系统仿真第50-51页
        5.2.3 两种制动方式控制效果对比分析第51-53页
    5.3 模糊控制器仿真分析第53-55页
        5.3.1 连续正弦输入仿真第53-54页
        5.3.2 角阶跃输入转向仿真第54-55页
        5.3.3 仿真结果分析第55页
    5.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6.1 结论第56-57页
    6.2 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1-62页
致谢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U汽车零配件企业原材料仓库存储面积计算
下一篇:车身关键部件耐撞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