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以“品味语言”为核心内容的散文教学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23页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0页
        1.1.1 选题的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有利于促使教师品味语言教学科学化第10-11页
        1.2.2 有利于促进“品味语言”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第11页
        1.2.3 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第11-12页
    1.3 关键概念界定第12-13页
        1.3.1 散文第12页
        1.3.2 散文教学内容第12-13页
        1.3.3 品味语言第13页
        1.3.4 以“品味语言”为核心目标的散文教学第13页
    1.4 文献综述第13-21页
        1.4.1 对散文教学的研究第13-17页
        1.4.2 对语言品味的研究第17-20页
        1.4.3 对品味语言与散文教学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第20-21页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1-22页
        1.5.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5.2 创新点第22页
    1.6 研究方法第22-23页
2 散文教学现状及问题第23-31页
    2.1 以“品味语言”为核心目标的散文教学现状第23-28页
        2.1.1 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23-26页
        2.1.2 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第26-28页
    2.2 散文教学在“品味语言”方面出现的问题第28-31页
        2.2.1 弱化品读,变品“言”为品“意”第28-29页
        2.2.2 浅表品读,忽视品味语言的精妙第29页
        2.2.3 标签品读,忽视学生的阅读体验第29页
        2.2.4 功利品味,套用解题模式第29-31页
3 教材中散文语言的特点第31-45页
    3.1 精炼表达,顺畅表意第31-32页
    3.2 沉稳潜词,灵动造句第32-34页
        3.2.1 沉稳遣词第32-34页
        3.2.2 灵动造句第34页
    3.3 朴素自然,华美相映第34-36页
        3.3.1 朴实自然第35页
        3.3.2 华美相印第35-36页
    3.4 语句参差,韵律和谐第36-38页
        3.4.1 语句参差第36-37页
        3.4.2 韵律和谐第37-38页
    3.5 娓娓而谈,耐人寻味第38页
    3.6 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第38-45页
        3.6.1 汪曾祺:雅洁优美,含蓄蕴藉第39-40页
        3.6.2 老舍:平易自然,明白如话第40-41页
        3.6.3 杨绛:兼容并包,沉淀简洁第41页
        3.6.4 史铁生:深情款款,蕴含哲理第41-42页
        3.6.5 鲁迅:质朴明朗,情韵悠长第42-45页
4 以“品味语言”为核心目标的散文教学内容设计步骤第45-52页
    4.1 稳抓起点第45-47页
        4.1.1 从字词本义入手,由浅入深第45-46页
        4.1.2 从点睛句入手,一石激浪第46-47页
        4.1.3 从文眼入手,窥斑见豹第47页
    4.2 平稳过渡第47-51页
        4.2.1 沉入词语,咀嚼品味第47-48页
        4.2.2 把握语调,营造氛围第48-49页
        4.2.3 揣摩句式,体悟情感第49-50页
        4.2.4 品味标点,填补空白第50页
        4.2.5 细分文体,抓住共性第50-51页
    4.3 找准落点第51-52页
        4.3.1 入乎言内,出乎言外第51-52页
5 以“品味语言”为核心目标的散文教学内容设计策略第52-59页
    5.1 双向比较法,拓宽语言的深度第52-54页
        5.1.1 辨析词语,寻找细微差别第52-53页
        5.1.2 变换句式,体悟精妙第53-54页
    5.2 见缝插针法,延展语言的宽度第54-55页
        5.2.1 适时补充背景资料第54页
        5.2.2 补充文辞,批文入情第54-55页
    5.3 批判质疑法,领悟语言的深意第55-56页
        5.3.1 质疑违反常理的语言表达第55页
        5.3.2 质疑不精准的语言表达第55-56页
    5.4 创设情境法,体悟语言的精妙第56页
    5.5 随文朗读法,感受语言的韵律第56-57页
    5.6 语言实践法,增进语言的内化第57-59页
        5.6.1 读写结合,迁移内化第57-58页
        5.6.2 课文集美,含英咀华第58-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第63-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策略研究
下一篇: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倾向与英语阅读理解的相关性研究--以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