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1.2 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1.2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口语交际 | 第13页 |
1.2.2 口语交际教学 | 第13-14页 |
1.2.3 言语生成 | 第14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5页 |
1.4.3 比较研究法 | 第15页 |
1.5 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1.5.1 关于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研究 | 第15-19页 |
1.5.2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言语生成的研究 | 第19-22页 |
1.5.3 关于口语交际中言语生成的研究 | 第22-23页 |
2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的理论基础、依据和特点 | 第23-42页 |
2.1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的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1.1 言语生成理论 | 第23-24页 |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6页 |
2.2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目标与策略的确定依据 | 第26-38页 |
2.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 第26-32页 |
2.2.2 初中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特点 | 第32-33页 |
2.2.3 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获得过程 | 第33-34页 |
2.2.4 初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构成及特征 | 第34-38页 |
2.3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的主要特点 | 第38-42页 |
2.3.1 言意共生 | 第38-39页 |
2.3.2 个体内生 | 第39-40页 |
2.3.3 活动创生 | 第40-41页 |
2.3.4 课后衍生 | 第41-42页 |
3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 第42-67页 |
3.1 现状调查 | 第42-63页 |
3.1.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第42-44页 |
3.1.2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4-63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63-67页 |
3.2.1 学生 | 第63-64页 |
3.2.2 教师 | 第64-67页 |
4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言语生成的策略 | 第67-100页 |
4.1 抓住生成的关键——注重思维培养,提高思维品质 | 第67-73页 |
4.1.1 强化思维的深刻性 | 第67-69页 |
4.1.2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 第69-70页 |
4.1.3 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 第70-71页 |
4.1.4 关注思维的批判性 | 第71-73页 |
4.1.5 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 第73页 |
4.2 积累生成的素材——注重言语知识积累,丰富言语资源库 | 第73-79页 |
4.2.1 从书籍中积聚材料 | 第73-74页 |
4.2.2 从生活中汲取言语养分 | 第74-76页 |
4.2.3 活用言语应用知识 | 第76-79页 |
4.3 激发生成的动力——注重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激发持续表达的愿望 | 第79-82页 |
4.3.1 选材贴近学生生活 | 第79-81页 |
4.3.2 积极创新言语生成的引导方式 | 第81-82页 |
4.4 优化生成的过程——重视言语过程,促使学生从默想到外显 | 第82-91页 |
4.4.1 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设情境 | 第82-85页 |
4.4.2 以体验与感受为生长点,促进“言”与“意”的转换 | 第85-87页 |
4.4.3 以克服言语“痛点”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不断超越 | 第87-89页 |
4.4.4 以有质量的言语作品为目标,训练言语生成的表达能力 | 第89-91页 |
4.5 巩固生成的效果——课后延伸,提高言语生成的后续影响力 | 第91-94页 |
4.5.1 学习生活的延伸策略 | 第91-92页 |
4.5.2 社会活动的延伸策略 | 第92-94页 |
4.6 完善生成的评价——改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言语生成质量 | 第94-100页 |
4.6.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第94-95页 |
4.6.2 评价标准阶梯上升 | 第95-96页 |
4.6.3 评价过程动态化 | 第96-98页 |
4.6.4 评价方法多样化 | 第98-100页 |
5 结语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附录 | 第106-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