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三、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一)微视频教学 | 第13页 |
(二)微视频教学反馈 | 第13页 |
二、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3-16页 |
(一)国内外微视频教学反馈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反思能力研究现状与述评 | 第15-16页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6-17页 |
(二)元认知学习理论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一、研究问题 | 第1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教育行动研究法 | 第19页 |
(二)反思日记法 | 第19-20页 |
(三)内容分析法 | 第20页 |
四、数据收集和分析 | 第20-22页 |
(一)反馈内容 | 第20-21页 |
(二)教学反思日记 | 第21-22页 |
第四章 研究过程 | 第22-29页 |
一、初试阶段 | 第22-25页 |
(一)教师组的反馈与反思 | 第22-24页 |
(二)同伴组的反馈与反思 | 第24-25页 |
二、调整阶段 | 第25-27页 |
(一)教师组的反馈与反思 | 第25-26页 |
(二)同伴组的反馈与反思 | 第26-27页 |
三、检验阶段 | 第27-29页 |
(一)教师组的反馈与反思 | 第27-28页 |
(二)同伴组的反馈与反思 | 第28-29页 |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9-40页 |
一、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特点分析 | 第29-33页 |
(一)教师反馈呈现的特点 | 第29-31页 |
(二)同伴反馈呈现的特点 | 第31-32页 |
(三)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二、研究对象S和K反思能力的分析 | 第33-40页 |
(一)研究对象反思能力的变化 | 第33-34页 |
(二)研究对象反思能力维度变化分析 | 第34-4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0-43页 |
一、结论 | 第40-41页 |
(一)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的特点 | 第40页 |
(二)研究对象反思能力变化特点 | 第40-41页 |
二、建议 | 第41-42页 |
(一)重视微视频教学反馈环节,结合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 | 第41-42页 |
(二)运用反馈培养职前教师反思能力 | 第42页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附录2 评价量表 | 第48-51页 |
附录3 微视频教学反馈 | 第51-56页 |
附录4 研究对象S和K反思日记 | 第56-57页 |
附录5 教学设计 | 第57-64页 |
后记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