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5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14-15页 |
1.4 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4.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5页 |
1.4.2 需要理论 | 第15页 |
1.4.3 社会支持系统理论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1 文献法 | 第16页 |
1.5.2 访问法 | 第16页 |
1.5.3 观察法 | 第16页 |
1.5.4 比较分析法 | 第16-17页 |
1.6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6.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6.2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芦山震区儿童的主要心理困境 | 第18-21页 |
2.1 灾后儿童常见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18页 |
2.2 芦山震区儿童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18-21页 |
2.2.1 认知方面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18-19页 |
2.2.2 情绪方面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19-20页 |
2.2.3 行为方面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 第20-21页 |
第三章 芦山震区灾后儿童心理抚慰方法概述 | 第21-25页 |
3.1 个案工作 | 第21-22页 |
3.1.1 直接经济资助 | 第21页 |
3.1.2 一对一心理疏导服务 | 第21-22页 |
3.2 群体辅导 | 第22-23页 |
3.2.1 儿童服务站 | 第22-23页 |
3.2.2 临时小组 | 第23页 |
3.3 绘画疗法 | 第23-25页 |
第四章 小组工作方法在芦山震区儿童心理抚慰工作中的应用 | 第25-34页 |
4.1 芦山震区儿童心理抚慰小组的筹备工作 | 第25-27页 |
4.1.1 组员的招募 | 第25-26页 |
4.1.2 目标的确定 | 第26-27页 |
4.1.3 小组方案的设计 | 第27页 |
4.2 小组工作介入芦山震区儿童心理抚慰的三个阶段 | 第27-31页 |
4.2.1 初期阶段 | 第27-29页 |
4.2.2 中期阶段 | 第29-30页 |
4.2.3 终期阶段 | 第30-31页 |
4.3 小组工作在芦山震区儿童心理抚慰中的效果评估 | 第31-34页 |
4.3.1 研究者评估 | 第31-32页 |
4.3.2 小组组员自评 | 第32-34页 |
第五章 小组工作应用于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34-37页 |
5.1 小组工作应用于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研究结论 | 第34-35页 |
5.1.1 以优势视角为主的理论支持 | 第34页 |
5.1.2 以专业社会心理游戏为主的介入方法 | 第34-35页 |
5.1.3 构建为小组服务的社会支持系统 | 第35页 |
5.2 小组工作应用于灾后儿童心理抚慰的反思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附录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作者简介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