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第12-16页 |
三、选题缘起、学术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16-20页 |
第一章 求学时期(1885—1911)的周作人 | 第20-87页 |
概说:"儒家为体,杂览为用"的传统文化 | 第20-23页 |
第一节 "古老的忧惧" | 第23-46页 |
一、来自儒家经典之"忧" | 第26-38页 |
二、来自野史笔记之"惧" | 第38-42页 |
三、山会风土人情与周作人的民族情感 | 第42-46页 |
第二节 "传统的虚无主义" | 第46-71页 |
一、《庄子》与周作人的道家思想 | 第47-56页 |
二、《投身饲饿虎经》与周作人的释家思想 | 第56-61页 |
三、金圣叹"蜉蝣世界之一消遣法"与周作人的无意识存在主义 | 第61-71页 |
第三节 "外国的人道主义与革命思想" | 第71-87页 |
一、周作人与维新派梁启超、谭嗣同之关系 | 第72-76页 |
二、周作人与国粹派章太炎、刘师培之关系 | 第76-87页 |
第二章 归国乡居(1911—1917)的周作人 | 第87-120页 |
概说:作为"白日梦"的传统文化 | 第87-91页 |
第一节 从异域的故国到故乡的往昔 | 第91-103页 |
一、异域的古昔中国 | 第91-95页 |
二、《会稽郡故书杂集》与周作人的乡贤著作收藏 | 第95-99页 |
三、《越中游览记录》与周作人推崇晚明小品的发端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周作人乡绅生活的回归与中断 | 第103-120页 |
一、周作人的乡绅意识 | 第103-105页 |
二、周作人的书斋情结 | 第105-112页 |
三、梁家官司与周作人旧梦的破灭 | 第112-120页 |
第三章 参与新文化运动(1917—1926)的周作人 | 第120-146页 |
概说:作为"空想"的传统文化 | 第120-121页 |
第一节 周作人"思想革命"的改良主义本质及其表现 | 第121-137页 |
一、林蔡之争与周作人的立场 | 第121-127页 |
二、《人的文学》、《小河》与新村运动 | 第127-132页 |
三、新文化运动中的性灵派遭际 | 第132-137页 |
第二节 从提倡"思想革命"到强调"文艺复兴" | 第137-146页 |
一、从古风到蛮风的传统文化 | 第137-139页 |
二、从混乱到"理想中的中庸" | 第139-146页 |
第四章 寻找新文学源流(1926—1933)的周作人 | 第146-186页 |
概说:作为创作资源的传统文化 | 第146-151页 |
第一节 对晚明越中乡贤的援引 | 第151-167页 |
一、作为地方文艺"飘逸一派"的晚明越中乡贤 | 第151-154页 |
二、作为公安、竟陵派融合者的晚明越中乡贤 | 第154-160页 |
三、作为俳文统系代表作家的晚明越中乡贤 | 第160-165页 |
四、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中的"吾越" | 第165-167页 |
第二节 文人小品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 | 第167-179页 |
一、周作人的"看书偶记"与书画题跋 | 第167-176页 |
二、周作人的"文以载道"与箴规家训 | 第176-179页 |
第三节 从明文到清文的演变 | 第179-186页 |
第五章 躲进传统影子(1933—1945)的周作人 | 第186-226页 |
概说:作为护身符的传统文化 | 第186-189页 |
第一节 颜李学派与周作人从反礼教到倡导事功 | 第189-202页 |
一、《颜氏学记》和《广阳杂记》 | 第189-192页 |
二、周作人与敌合作之前的事功思想 | 第192-197页 |
三、周作人的后期事功思想 | 第197-202页 |
第二节 "三贤"谱系建构与反礼教理论的完成及转变 | 第202-216页 |
一、俞正燮形象:从杂览对象到重情理的"豪杰" | 第203-207页 |
二、王充形象:与孔融竞争中胜出的乡贤 | 第207-209页 |
三、李贽形象:从非圣无法到温柔敦厚的儒者 | 第209-216页 |
第三节 儒道核心思想与附逆事敌 | 第216-226页 |
一、儒隐一家的旷古相感 | 第217-221页 |
二、无可无不可 | 第221-226页 |
结语 | 第226-228页 |
附录:周作人早期所读传统典籍书目简编(1890-1906) | 第228-277页 |
一、丛书 | 第229-232页 |
二、经部 | 第232-240页 |
三、史部 | 第240-241页 |
四、子部 | 第241-266页 |
(一) 文化史料类 | 第242-244页 |
(二) 年谱日记游记家训尺牍类 | 第244-247页 |
(三) 博物书类 | 第247-249页 |
(四) 笔记类 | 第249-265页 |
(五) 佛经类 | 第265页 |
(六) 晚周诸子 | 第265-266页 |
五、集部 | 第266-277页 |
(一) 历代诗文集 | 第266-272页 |
(二) 乡贤著作 | 第272-27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7-287页 |
后记 | 第287-2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