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38页 |
第一节 龚鼎孳生平概况 | 第8-11页 |
第二节 龚鼎孳著述及刊刻情况 | 第11-27页 |
第三节 龚鼎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 | 第27-3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意义 | 第36-38页 |
第二章 龚鼎孳与明末清初党社活动 | 第38-71页 |
第一节 明清之际党社活动之略述 | 第38-43页 |
第二节 龚鼎孳参与明季党社活动之始末 | 第43-52页 |
第三节 甲申之变中的龚鼎孳 | 第52-60页 |
第四节 清初龚鼎孳与朝廷党争之关系 | 第60-71页 |
第三章 流连故旧是遗民——龚鼎孳与遗民诗人的唱和 | 第71-99页 |
第一节 清初贰臣和遗民关系之通论 | 第71-75页 |
第二节 顺治初龚鼎孳与江南遗民的酬唱 | 第75-89页 |
第三节 顺治中龚鼎孳与遗民诗人的交往及《过岭集》的刊刻 | 第89-95页 |
第四节 康熙初龚鼎孳与遗民诗人的交往 | 第95-99页 |
第四章 总持风雅:龚鼎孳辇下文学活动 | 第99-126页 |
第一节 顺康之交金台文学综述 | 第99-103页 |
第二节 龚鼎孳与燕台七子 | 第103-109页 |
第三节 龚鼎孳与王士禛 | 第109-122页 |
第四节 《江左三家诗钞》的刊刻背景及意义 | 第122-126页 |
第五章 重构与整合:龚鼎孳的诗学思想研究 | 第126-165页 |
第一节 启祯至康熙前期的诗学嬗变 | 第126-138页 |
第二节 龚鼎孳诗学之起源:竟陵派与复社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龚鼎孳的"性情说" | 第141-150页 |
第四节 龚鼎孳的格调说及与性情说的调和 | 第150-156页 |
第五节 苍浑典丽的美学追求 | 第156-160页 |
第六节 龚鼎孳晚年对宋诗的接受 | 第160-165页 |
第六章 龚鼎孳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165-178页 |
第一节 龚鼎孳的"诗史精神" | 第165-172页 |
第二节 龚鼎孳诗歌的归隐主题 | 第172-178页 |
第七章 龚鼎孳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178-197页 |
第一节 "诗可以群" | 第178-183页 |
第二节 遣词用典 | 第183-186页 |
第三节 次韵诗创作 | 第186-197页 |
余论 龚鼎孳诗歌在康熙至民国年间的接受及评价 | 第197-205页 |
附录一:龚鼎孳年谱新编 | 第205-412页 |
附录二:龚鼎孳诗文辑佚 | 第412-415页 |
附录三:龚鼎孳研究论著 | 第415-418页 |
附录四:参考书目 | 第418-434页 |
后记 | 第434-4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