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式思维模式探究汉英口译中的中式英语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7-13页 |
| 引言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语言、思维与口译 | 第14-20页 |
| 1.1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 第15-17页 |
| 1.1.1 语言决定论 | 第15页 |
| 1.1.2 思维决定论 | 第15-16页 |
| 1.1.3 语言与思维等同论 | 第16页 |
| 1.1.4 语言与思维“曲线会合”论 | 第16页 |
| 1.1.5 语言与思维关系总述 | 第16-17页 |
| 1.2 思维模式探讨对口译研究的重要性 | 第17-18页 |
| 1.2.1 思维的共性为口译可行性的基础 | 第17页 |
| 1.2.2 思维的特性造成口译的困难 | 第17-18页 |
| 1.3 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主要原因 | 第18-20页 |
| 1.3.1 地理环境 | 第18页 |
| 1.3.2 经济制度 | 第18-19页 |
| 1.3.3 中国和西方哲学传统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中式思维模式 | 第20-24页 |
| 2.1 形象思维 | 第20-21页 |
| 2.2 综合性思维 | 第21页 |
| 2.3 本体性思维 | 第21-22页 |
| 2.4 顺向思维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中式英语 | 第24-30页 |
| 3.1 中式英语的界定 | 第24-26页 |
| 3.1.1 中式英语的定义 | 第24-25页 |
| 3.1.2 中式英语的特点 | 第25页 |
| 3.1.3 调整思维对克服中式英语的意义 | 第25-26页 |
| 3.2 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对比分析 | 第26-27页 |
| 3.2.1 内涵不同 | 第26-27页 |
| 3.2.2 稳定性不同 | 第27页 |
| 3.3 中式英语对汉英口译质量的影响 | 第27-30页 |
| 3.3.1 影响汉英口译的语言准确性 | 第28页 |
| 3.3.2 影响汉英口译的语言得体性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从中式思维模式解读汉英口译中的中式英语 | 第30-40页 |
| 4.1 词语层面 | 第30-35页 |
| 4.1.1 冗繁词汇 | 第30-33页 |
| 4.1.1.1 多余的名词 | 第31-32页 |
| 4.1.1.2 多余的动词 | 第32页 |
| 4.1.1.3 多余的修饰语 | 第32-33页 |
| 4.1.2 同义堆积 | 第33-35页 |
| 4.2 句子层面 | 第35-40页 |
| 4.2.1 名词肿胀 | 第35-36页 |
| 4.2.2 缺少逻辑连词或使用不当 | 第36页 |
| 4.2.3 垂悬修饰语 | 第36-37页 |
| 4.2.4 平行结构误用 | 第37-38页 |
| 4.2.5 短语或从句的位置不当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应对策略 | 第40-45页 |
| 5.1 口译教师的教学应对策略 | 第40-43页 |
| 5.1.1 中外合作口译教学 | 第40-41页 |
| 5.1.2 双语思维转换技能训练 | 第41-43页 |
| 5.1.2.1 意合形合的转换 | 第41页 |
| 5.1.2.2 主动被动的转换 | 第41-42页 |
| 5.1.2.3 具体抽象的转换 | 第42页 |
| 5.1.2.4 重复替换的转换 | 第42页 |
| 5.1.2.5 直接间接的转换 | 第42-43页 |
| 5.2 口译学习者的学习应对策略 | 第43-45页 |
| 5.2.1 汉英对比分析后脱离原语外壳 | 第43页 |
| 5.2.2 强化语言能力 | 第43页 |
| 5.2.3 积极接触地道英语 | 第43-45页 |
| 结语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