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课后注释的比较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与翰林版教材中的共同选文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四)研究重难点 | 第10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课后注释被注处对比分析 | 第12-28页 |
(一)《烛之武退秦师》课后注释被注处的对比分析 | 第12-14页 |
(二)《师说》课后注释被注处的对比分析 | 第14-17页 |
(三)《鸿门宴》课后注释被注处的对比分析 | 第17-20页 |
(四)《兰亭集序》课后注释被注处的对比分析 | 第20-22页 |
(五)《琵琶行》课后注释备注处的对比分析 | 第22-25页 |
(六)《赤壁赋》课后注释备注处的对比分析 | 第25-28页 |
二、两版教材相同文言文选文课后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28-48页 |
(一)两版教材对《烛之武退秦师》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28-32页 |
(二)两版教材对《师说》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32-35页 |
(三)两版教材对《鸿门宴》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35-37页 |
(四)两版教材对《兰亭集序》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37-41页 |
(五)两版教材对《琵琶行》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41-44页 |
(六)两版教材对《赤壁赋》注释的对比分析 | 第44-48页 |
三、文言文课后注释的问题与启示 | 第48-52页 |
(一)对文言文课后注释建构上的启示 | 第48-50页 |
(二)对文言文课后注释内容编写的启示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