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角下的高中古诗词注释初探--以人教版必修五册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章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古诗词 | 第13-19页 |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 | 第13-15页 |
(一)互文性理论的概念 | 第13页 |
(二)互文性理论的流变 | 第13-15页 |
第二节 西方互文性与中国“互文”修辞 | 第15-16页 |
第三节 互文性在古诗词中的体现 | 第16-19页 |
(一)引用 | 第16-17页 |
(二)用典 | 第17-18页 |
(三)化用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国古诗词的互文性注释 | 第19-22页 |
第一节 互文性注释 | 第19页 |
第二节 古诗词的互文性注释 | 第19-22页 |
(一)来源 | 第19-20页 |
(二)源头 | 第20页 |
(三)传承 | 第20-21页 |
(四)后人的经典评价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高中古诗词互文性注释现状 | 第22-30页 |
第一节 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一)缺少源头及传承 | 第22页 |
(二)缺少经典品评 | 第22-23页 |
(三)缺少来源 | 第23页 |
(四)缺少原文 | 第23页 |
(五)缺少出处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互文性注释修订策略 | 第24-30页 |
(一)修订注意的原则 | 第24-27页 |
1.国家要求 | 第24页 |
2.课程标准 | 第24-25页 |
3.课程特点 | 第25-27页 |
(二)修订的方法 | 第27-28页 |
1.放在练习中 | 第27页 |
2.形成框架体系 | 第27页 |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 第27-28页 |
(三)修订注意的问题 | 第28-30页 |
1.注意补充程度 | 第28页 |
2.考虑学生学情 | 第28-30页 |
第四章 互文性注释的使用策略 | 第30-35页 |
第一节 教师教授 | 第30-33页 |
(一)方法 | 第30-31页 |
1.互文还原 | 第30页 |
2.互文对比 | 第30-31页 |
(二)案例 | 第31-33页 |
1.典故教学案例 | 第31-32页 |
2.源头与传承教学案例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学生学习 | 第33-35页 |
(一)方法 | 第33-35页 |
1.学会迁移 | 第33页 |
2.重构文本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78页 |
附录一 | 第38-54页 |
附录二 | 第54-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