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7-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理论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4 语料来源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2.1 历史演变的研究 | 第12-13页 |
2.2 句法角度的研究 | 第13页 |
2.3 语义角度的研究 | 第13-15页 |
2.3.1 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14页 |
2.3.2 语义关系 | 第14-15页 |
2.3.3 语义特征 | 第15页 |
2.4 功能角度的研究 | 第15-17页 |
2.4.1 实际中的使用情况及表达效果 | 第15-16页 |
2.4.2 信息焦点 | 第16-17页 |
2.5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3章 VCO、VOVC、OVC的句法对比 | 第18-30页 |
3.1 VCO、VOVC、OVC的构成成分对比 | 第18-25页 |
3.1.1 VCO、VOVC、OVC前的主语 | 第18-20页 |
3.1.2 VCO、VOVC、OVC的“V” | 第20-21页 |
3.1.3 VCO、VOVC、OVC的“O” | 第21-23页 |
3.1.4 VCO、VOVC、OVC的“C” | 第23-25页 |
3.2 VCO、VOVC、OVC的句法功能对比 | 第25-30页 |
3.2.1 句法分布 | 第25-27页 |
3.2.2 句类分布 | 第27-28页 |
3.2.3 否定形式上的分布 | 第28-30页 |
第4章 VCO、VOVC、OVC的语义对比 | 第30-40页 |
4.1 VCO、VOVC、OVC中“C”的语义指向 | 第30-34页 |
4.1.1 “C”语义指向主语 | 第30-31页 |
4.1.2 “C”语义指向“O” | 第31页 |
4.1.3 “C”语义指向“V” | 第31-34页 |
4.2 VCO、VOVC、OVC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 第34-36页 |
4.2.1 “V”和“O”的语义关系 | 第34-35页 |
4.2.2 “V”和“C”的语义关系 | 第35-36页 |
4.3 VCO、VOVC、OVC句式的语义 | 第36-40页 |
4.3.1 已然/未然 | 第37-38页 |
4.3.2 消极/积极 | 第38-40页 |
第5章 VCO、VOVC、OVC的语用对比 | 第40-54页 |
5.1 VCO、VOVC、OVC信息表达功能对比 | 第40-45页 |
5.1.1 信息焦点 | 第40-42页 |
5.1.2 表达效果 | 第42-45页 |
5.2 VCO、VOVC、OVC语篇位置及上下文语境限制 | 第45-51页 |
5.2.1 语篇中的位置 | 第45-48页 |
5.2.2 上下文语境限制 | 第48-51页 |
5.3 VCO、VOVC、OVC语体功能对比 | 第51-54页 |
5.3.1 口头语体中的分布 | 第51页 |
5.3.2 书面语体中的分布 | 第51-5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