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劳动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地方劳动经济论文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4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3-14页
2 理论综述第14-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8页
        2.1.1 省际边界区域概述第14-16页
        2.1.2 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概述第16-18页
        2.1.3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概述第18页
    2.2 相关研究综述第18-20页
        2.2.1 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影响因素研究第19页
        2.2.2 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模式研究第19-20页
        2.2.3 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对策研究第20页
    2.3 国外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借鉴第20-22页
        2.3.1 欧盟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概况第20-21页
        2.3.2 日本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概况第21-22页
        2.3.3 国外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经验启示第22页
    2.4 研究评述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内在机理第24-34页
    3.1 选择ISM建模的原因分析第24-26页
        3.1.1 选择ISM建模的原因第24页
        3.1.2 选择ISM建模的可行性第24-25页
        3.1.3 ISM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的应用第25-26页
    3.2 构建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ISM模型第26-30页
        3.2.1 ISM建模步骤第26-27页
        3.2.2 系统要素分析第27-29页
        3.2.3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ISM模型分析第29-30页
    3.3 省际边界区域人力资源协同开发三子系统第30-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4 概念模型与相关假设第34-46页
    4.1 初始概念模型的形成第34页
    4.2 影响因素分析第34-39页
        4.2.1 协同对象特性第34-35页
        4.2.2 协同主体特质第35-37页
        4.2.3 协同环境因素第37-39页
        4.2.4 协同开发效益第39页
    4.3 概念模型的完善与提出第39-41页
    4.4 变量定义及研究假设第41-45页
        4.4.1 变量定义第41页
        4.4.2 研究假设第41-45页
    4.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5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第46-50页
    5.1 变量测量与操作性题项的提取第46-47页
        5.1.1 协同开发环境的操作性题项第46页
        5.1.2 协同主体特质的操作性题项第46-47页
        5.1.3 协同对象特性的操作性题项第47页
        5.1.4 协同开发效益的操作性题项第47页
    5.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第47-48页
        5.2.1 问卷设计思路第47-48页
        5.2.2 样本选取及调研方式第48页
    5.3 数据收集第48-49页
    5.4 本章小结第49-50页
6 统计分析与假设检验第50-80页
    6.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第50-52页
    6.2 信度与效度分析第52-54页
        6.2.1 信度分析第52-53页
        6.2.2 效度分析第53-54页
    6.3 验证性因素分析第54-63页
        6.3.1 协同开发环境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55-58页
        6.3.2 协同主体特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58-59页
        6.3.3 协同对象特性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59-61页
        6.3.4 协同开发效益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第61-63页
    6.4 结构模型分析第63-75页
        6.4.1 协同开发环境与协同主体特质之间的结构关系验证第63-65页
        6.4.2 协同主体特质与协同开发效益之间的结构关系验证第65-66页
        6.4.3 协同开发环境与协同开发效益之间的结构关系验证第66-68页
        6.4.4 协同主体特质的中介作用分析第68-71页
        6.4.5 协同对象特性的调节效应检验第71-73页
        6.4.6 所有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验证第73-75页
    6.5 结果讨论第75-78页
        6.5.1 假设检验结果第75-77页
        6.5.2 结果分析第77-78页
    6.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80-86页
    7.1 研究结论第80-81页
    7.2 对策与建议第81-83页
        7.2.1 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主体的协同特质第81页
        7.2.2 营造人力资源协同开发的良好环境第81-82页
        7.2.3 提高人力资源协同开发对象的特性第82-83页
    7.3 创新之处第83页
    7.4 研究展望第83-86页
致谢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附录一 调查问卷第94-98页
附录二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我国宗教政策”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研究
下一篇:民事检察建议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