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12-2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 关联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 关联理论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关联理论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2. 《骆驼祥子》的翻译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3. 俗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关联理论观照下翻译的本质 | 第20-25页 |
(一) 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1. 明示-推理交际模式 | 第20-21页 |
2. 认知语境和互明 | 第21页 |
3. 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 | 第21-22页 |
(二) 翻译的本质 | 第22-25页 |
1. 翻译是双重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 | 第22-23页 |
2. 翻译是语际阐释的过程 | 第23-24页 |
3. 翻译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 第24-25页 |
二、俗语及俗语翻译的文化关联与文化传递 | 第25-33页 |
(一) 俗语的定义和范围 | 第25-28页 |
1. 俗语的定义 | 第25页 |
2. 俗语的范围 | 第25-28页 |
(二) 俗语的基本意义和色彩意义 | 第28-30页 |
1. 俗语的基本意义 | 第28-29页 |
2. 俗语的色彩意义 | 第29-30页 |
(三) 俗语翻译的文化关联与文化传递 | 第30-33页 |
1. 文化关联-选择的翻译模式 | 第30-31页 |
2. 俗语翻译的文化关联与文化传递 | 第31-33页 |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骆驼祥子》俄译本中俗语译例评析 | 第33-48页 |
(一) 《骆驼祥子》中达到最佳关联的俗语译例及翻译方法 | 第33-42页 |
1. 关联理论之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 | 第33-34页 |
2. 直接翻译 | 第34-36页 |
(1) 直译 | 第34-36页 |
(2) 直译加注 | 第36页 |
3. 间接翻译 | 第36-42页 |
(1) 以俗语替代俗语 | 第37-38页 |
(2) 改变原语俗语形象 | 第38-39页 |
(3) 舍弃原语俗语形象 | 第39-41页 |
(4) 原语俗语省略不译 | 第41-42页 |
(二) 《骆驼祥子》中未达到最佳关联的俗语译例及原因分析 | 第42-48页 |
1. 语境理解不当导致误译 | 第42-44页 |
2. 语境不足导致漏译及有意识漏译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