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10-12页 |
1.5.1 技术路线(基本论点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11-12页 |
第2章 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2-16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2-13页 |
2.1.1 人才 | 第12页 |
2.1.2 人才队伍 | 第12-13页 |
2.1.3 人才队伍建设 | 第13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2.2.1 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 | 第13-14页 |
2.2.2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 | 第14-15页 |
2.2.3 人力资源供给预测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3章 地调局人才队伍需求分析 | 第16-21页 |
3.1 地调局概述 | 第16-17页 |
3.1.1 地调局的主要职责 | 第16页 |
3.1.2 地调局机构情况 | 第16-17页 |
3.2 地质调查工作人才队伍的新要求 | 第17-19页 |
3.2.1 地质调查工作的特性及人才特点 | 第17-18页 |
3.2.2 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环境 | 第18页 |
3.2.3 地调局人才队伍的新要求 | 第18-19页 |
3.3 地调局人才队伍需求预测 | 第19-21页 |
3.3.1 需求预测方法 | 第19页 |
3.3.2 需求预测结果 | 第19-21页 |
第4章 地调局人才队伍现状分析 | 第21-36页 |
4.1 现有人员情况分析 | 第21-29页 |
4.1.1 总体情况 | 第21-24页 |
4.1.2 按机构队伍类型划分 | 第24-29页 |
4.2 高层次人才队伍情况 | 第29-32页 |
4.2.1 总体情况 | 第29-30页 |
4.2.2 年龄结构 | 第30页 |
4.2.3 学历结构 | 第30页 |
4.2.4 专业类别 | 第30-31页 |
4.2.5 职称结构 | 第31页 |
4.2.6 专业技术岗位结构 | 第31-32页 |
4.3 人才流动情况 | 第32-36页 |
4.3.1 人员流入情况 | 第32-33页 |
4.3.2 流出情况 | 第33-36页 |
第5章 地调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36-43页 |
5.1 地调局人才队伍供给预测分析 | 第36-37页 |
5.2 总体人才情况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5.2.1 人才规模 | 第37页 |
5.2.2 人才结构 | 第37-38页 |
5.3 高层次人才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5.4 人才流动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5.5 存在的问题 | 第40-43页 |
5.5.1 人才总量不足 | 第40-41页 |
5.5.2 不同类型单位人才发展不平衡 | 第41页 |
5.5.3 中青年人才比例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41页 |
5.5.4 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41页 |
5.5.5 高层次人才缺乏 | 第41-42页 |
5.5.6 人才流出呈现出低龄化和高学历现象。 | 第42-43页 |
第6章 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 第43-48页 |
6.1 总体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 第43-44页 |
6.1.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规范人才引进工作 | 第43页 |
6.1.2 建立地调局内部人才市场 | 第43-44页 |
6.1.3 构建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 第44页 |
6.1.4 创新人才选拔任用和考核机制 | 第44页 |
6.2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建议 | 第44-46页 |
6.2.1 实施重点人才培养计划 | 第44-45页 |
6.2.2 实施地质科技人才工程,构建人才成长梯队 | 第45-46页 |
6.3 控制人才流失的建议 | 第46-48页 |
6.3.1 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 第46页 |
6.3.2 完善岗位制度 | 第46-48页 |
第7章 结束语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件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