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0.1 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 0.2 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0.3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1 天机审美范畴的生成 | 第13-20页 |
| 1.1 “天机”的由来 | 第13-15页 |
| 1.2 “天机”的一般涵义 | 第15-17页 |
| 1.2.1 天道机密 | 第16页 |
| 1.2.2 天然机缘 | 第16页 |
| 1.2.3 纯正本能 | 第16-17页 |
| 1.2.4 天赋灵机 | 第17页 |
| 1.3 “天机”进入审美领域 | 第17-20页 |
| 2 天机审美范畴的发展 | 第20-28页 |
| 2.1 隋唐时期 | 第20-23页 |
| 2.2 宋金时期 | 第23-25页 |
| 2.3 明清时期 | 第25-28页 |
| 3 天机审美范畴的内涵 | 第28-40页 |
| 3.1 真情性灵 | 第28-30页 |
| 3.2 自然天成 | 第30-33页 |
| 3.3 天人合一 | 第33-37页 |
| 3.4 超迈飘逸 | 第37-40页 |
| 4 天机审美范畴的特征 | 第40-48页 |
| 4.1 神秘性 | 第40-41页 |
| 4.2 偶然性 | 第41-43页 |
| 4.3 瞬间性 | 第43-44页 |
| 4.4 勃发性 | 第44-48页 |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