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跨语境接受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3页
    (一)选题必要性第10页
    (二)文献综述第10-12页
        1.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2.国内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研究方法第12页
        1.文献查阅第12页
        2.分析对比第12页
        3.课文研读第12页
    (四)主要内容第12-13页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跨语境接受第13-18页
    (一)跨语境接受的内涵第13-14页
        1.语境第13页
        2.跨语境接受第13-14页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特点第14-15页
        1.时代久远,学生不易产生兴趣第14页
        2.古诗文教学的内隐性和渗透性,使其价值易被忽视第14页
        3.古诗文中的语言障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接受存在难度第14-15页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跨语境接受的意义第15-18页
        1.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第15页
        2.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体现其主体地位第15-16页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16页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生活智慧第16页
        5.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动机第16-17页
        6.引入时代活水,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第17-18页
二、古诗文教学中跨语境接受的理论依据第18-22页
    (一)接受美学相关理论第18-19页
    (二)后现代教育观第19-21页
    (三)解释学相关理论第21-22页
三、以跨语境接受为背景的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第22-26页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第22-23页
        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第22页
        2.学生缺乏主体性和参与性第22页
        3.与生活脱节,加大了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第22-23页
        4.古诗文教学停留在表层,其应有的价值尚未实现第23页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3-25页
        1.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第23页
        2.流行文化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第23-24页
        3.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地位第24页
        4.对古诗文中的“空白性”和“召唤性”利用的不够充分第24-25页
        5.应试教育的束缚第25页
    (三)跨语境接受是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突破口第25-26页
四、古诗文教学中的跨语境接受的实践构想第26-42页
    (一)转变观念,为跨语境接受奠定基础第26-31页
        1. 教师本身要转变观念第26-28页
        2. 教师要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第28-29页
        3. 师生共同在“复原”与“创造”间活化古诗文第29-31页
    (二)教学内容的巧妙设计第31-35页
        1.教学内容的选取第31-33页
        2.教学内容的组织第33-35页
    (三)教学方法的恰当选取及综合应用第35-40页
        1.体验式教学第36页
        2.文本细读法第36-37页
        3.诵读法第37-38页
        4.迁移教学法第38-40页
    (四)改进评价方式,注意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第40-42页
        1. 改进考试有关古诗文的命题方式第40页
        2. 改进教师平时的课堂考察第40-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第44-45页
致谢第45页

论文共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人身安全素养培育研究
下一篇: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研究--以新乡市某小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