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选题必要性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文献查阅 | 第12页 |
2.分析对比 | 第12页 |
3.课文研读 | 第12页 |
(四)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与跨语境接受 | 第13-18页 |
(一)跨语境接受的内涵 | 第13-14页 |
1.语境 | 第13页 |
2.跨语境接受 | 第13-14页 |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的特点 | 第14-15页 |
1.时代久远,学生不易产生兴趣 | 第14页 |
2.古诗文教学的内隐性和渗透性,使其价值易被忽视 | 第14页 |
3.古诗文中的语言障碍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学生接受存在难度 | 第14-15页 |
(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跨语境接受的意义 | 第15-18页 |
1.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 | 第15页 |
2.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更好的体现其主体地位 | 第15-16页 |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第16页 |
4.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生活智慧 | 第16页 |
5.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动机 | 第16-17页 |
6.引入时代活水,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 第17-18页 |
二、古诗文教学中跨语境接受的理论依据 | 第18-22页 |
(一)接受美学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二)后现代教育观 | 第19-21页 |
(三)解释学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三、以跨语境接受为背景的中学古诗文教学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一)中学古诗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 | 第22-23页 |
1.学生缺乏对古诗文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 | 第22页 |
2.学生缺乏主体性和参与性 | 第22页 |
3.与生活脱节,加大了学生与古诗文之间的距离 | 第22-23页 |
4.古诗文教学停留在表层,其应有的价值尚未实现 | 第23页 |
(二)中学古诗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3-25页 |
1.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23页 |
2.流行文化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 第23-24页 |
3.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地位 | 第24页 |
4.对古诗文中的“空白性”和“召唤性”利用的不够充分 | 第24-25页 |
5.应试教育的束缚 | 第25页 |
(三)跨语境接受是优化古诗文教学的突破口 | 第25-26页 |
四、古诗文教学中的跨语境接受的实践构想 | 第26-42页 |
(一)转变观念,为跨语境接受奠定基础 | 第26-31页 |
1. 教师本身要转变观念 | 第26-28页 |
2. 教师要促进学生观念的转变 | 第28-29页 |
3. 师生共同在“复原”与“创造”间活化古诗文 | 第29-31页 |
(二)教学内容的巧妙设计 | 第31-35页 |
1.教学内容的选取 | 第31-33页 |
2.教学内容的组织 | 第33-35页 |
(三)教学方法的恰当选取及综合应用 | 第35-40页 |
1.体验式教学 | 第36页 |
2.文本细读法 | 第36-37页 |
3.诵读法 | 第37-38页 |
4.迁移教学法 | 第38-40页 |
(四)改进评价方式,注意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 第40-42页 |
1. 改进考试有关古诗文的命题方式 | 第40页 |
2. 改进教师平时的课堂考察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