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1.2 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1.2.1 国内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9-11页 |
| 1.2.2 国内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1.2.3 国外混龄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3页 |
| 1.2.4 国外幼儿合作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2 研究设计 | 第16-23页 |
| 2.1 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2.2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 2.3 研究程序 | 第17页 |
| 2.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2.4.1 观察法 | 第17页 |
| 2.4.2 访谈法 | 第17-18页 |
| 2.5 研究假设 | 第18页 |
| 2.6 研究工具 | 第18-21页 |
| 2.7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23-41页 |
| 3.1 混龄班幼儿合作发起者的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 3.1.1 混龄班幼儿合作发起者的总特点 | 第23页 |
| 3.1.2 混龄班幼儿合作发起者的年龄特点 | 第23-24页 |
| 3.2 混龄班幼儿合作对象的统计分析 | 第24-25页 |
| 3.2.1 混龄班幼儿合作对象的性别方面 | 第24-25页 |
| 3.2.2 混龄班幼儿合作对象的年龄方面 | 第25页 |
| 3.3 混龄班幼儿合作策略的特点 | 第25-33页 |
| 3.3.1 混龄班幼儿合作策略的类型 | 第25-30页 |
| 3.3.2 混龄班幼儿合作策略的使用状况 | 第30-33页 |
| 3.4 混龄班幼儿合作水平的特点 | 第33-41页 |
| 3.4.1 混龄班幼儿合作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 3.4.2 混龄班幼儿合作水平的质性分析 | 第36-41页 |
| 4 讨论与分析 | 第41-46页 |
| 4.1 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 | 第41-43页 |
| 4.1.1 年龄特征与合作行为 | 第41页 |
| 4.1.2 性别差异与合作行为 | 第41-42页 |
| 4.1.3 合作的策略方面 | 第42页 |
| 4.1.4 合作水平方面 | 第42-43页 |
| 4.2 混龄班幼儿合作行为特点的原因分析 | 第43-46页 |
| 4.2.1 班级组织形式 | 第43-44页 |
| 4.2.2 异龄资源,促进了合作行为的发生和提高 | 第44-45页 |
| 4.2.3 教师的管理方式 | 第45-46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 5.1 研究结论 | 第46页 |
| 5.2 相关建议 | 第46-49页 |
| 5.2.1 为幼儿提高丰富的同伴资源 | 第46-47页 |
| 5.2.2 利用异龄资源,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 第47页 |
| 5.2.3 提倡以大带小的管理模式 | 第47-49页 |
| 6 思考与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