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 | 第11页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2 实证分析法 | 第15页 |
1.4.3 统计分析法 | 第15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1.5.1 概念创新 | 第15页 |
1.5.2 理论创新 | 第15-16页 |
第2章 高校班集体建设研究概述 | 第16-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班集体 | 第16-17页 |
2.1.2 高校班集体 | 第17-18页 |
2.1.3 高校班集体建设 | 第18页 |
2.2 高校班集体的结构 | 第18-19页 |
2.2.1 班集体内部结构 | 第18-19页 |
2.2.2 班集体外部关系结构 | 第19页 |
2.3 高校班集体的功能 | 第19-22页 |
2.3.1 班集体具有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 第20页 |
2.3.2 班集体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功能 | 第20页 |
2.3.3 班集体具有促使学生社会化发展功能 | 第20-21页 |
2.3.4 班集体具有满足学生需要的功能 | 第21页 |
2.3.5 班集体具有服务功能 | 第21页 |
2.3.6 班集体具有组织协调功能 | 第21-22页 |
2.4 高校班集体建设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2.4.1 行为科学理论 | 第22-23页 |
2.4.2 治理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24-49页 |
3.1 高校班集体建设现状调查 | 第24-42页 |
3.1.1 高校班集体建设调查的基本方法 | 第24-26页 |
3.1.2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基本情况 | 第26-42页 |
3.2 高校班集体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42-43页 |
3.2.1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 第42页 |
3.2.2 班集体评优体制和管理体制较为健全 | 第42-43页 |
3.2.3 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逐渐增多 | 第43页 |
3.3 高校班集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3-49页 |
3.3.1 班集体思想建设不足 | 第43-44页 |
3.3.2 班集体组织建设不够 | 第44-45页 |
3.3.3 班集体文化建设匮乏 | 第45-47页 |
3.3.4 班集体学风建设不良 | 第47页 |
3.3.5 班集体制度建设不全 | 第47-49页 |
第4章 高校班集体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9-56页 |
4.1 社会因素 | 第50-51页 |
4.1.1 新的就业政策的刺激 | 第50页 |
4.1.2 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 第50页 |
4.1.3 互联网络的冲击 | 第50-51页 |
4.1.4 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51页 |
4.2 学校因素 | 第51-52页 |
4.2.1 校园环境的影响 | 第51页 |
4.2.2 学分制改革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3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 第52页 |
4.2.4 高校扩招及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影响 | 第52页 |
4.3 家庭因素 | 第52-54页 |
4.3.1 家长的文化素养对大学生个性和爱好的影响 | 第53页 |
4.3.2 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 第53页 |
4.3.3 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性格形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4.3.4 家庭氛围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 第54页 |
4.4 个人因素 | 第54-56页 |
4.4.1 个人性格的影响 | 第54页 |
4.4.2 个人思想道德素质及价值观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3 学生生源背景差异的影响 | 第55页 |
4.4.4 个人兴趣、爱好的影响 | 第55-56页 |
第5章 高校班集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56-63页 |
5.1 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 第56-57页 |
5.1.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 第56页 |
5.1.2 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 第56-57页 |
5.1.3 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 第57页 |
5.1.4 提升院校领导、辅导员及家长的班集体建设意识 | 第57页 |
5.2 抓好组织建设,强化班集体核心领导力量 | 第57-59页 |
5.2.1 合理设置班干部岗位 | 第57-58页 |
5.2.2 合理选拔班集体干部 | 第58页 |
5.2.3 加强班集体干部培养 | 第58页 |
5.2.4 重视辅导员的培养和选拔 | 第58-59页 |
5.3 提升文化建设,增强班集体建设的软实力 | 第59-60页 |
5.3.1 确立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 | 第59页 |
5.3.2 培育积极向上的集体舆论 | 第59页 |
5.3.3 提升班集体活动的质量 | 第59-60页 |
5.3.4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60页 |
5.3.5 加强班风建设 | 第60页 |
5.4 促进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 第60-61页 |
5.4.1 加强思想教育 | 第60页 |
5.4.2 严格考纪考风 | 第60-61页 |
5.4.3 强化制度管理 | 第61页 |
5.4.4 引入竞争机制 | 第61页 |
5.5 完善制度建设,保证班集体建设有章可循 | 第61-63页 |
5.5.1 班集体规章制度的制定 | 第62页 |
5.5.2 班集体规章制度的执行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 第67-71页 |
附录B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73页 |